平原县古社会文化史追考之五---大汉政权的一把“钥匙”
扼守齐赵大地之交通要塞
历史还得从公元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决口向东,与漳水合流,在河北盐山县入海。从此黄河改道,不断东移,甚至占领古清河古道以东,最终达平原县境内,后呈现南北走向,并有《史记》记载的平原津。它历史重要也是逐步凸显出来,大体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的春秋晚期与战国。在史书中有记载,公元前536年(即齐景公12年,晋平公22年),齐晋两国诸侯于(今平原县西边沙河地带)古俞国的黄河渡口岸边筑台会盟,会盟台气势高大,巍然耸立,眼前河水汤汤,身后沃野千里。又因齐晋两国诸侯于夏季曾会盟于此,称为“夏盟”。古俞国在黄河滔天浑水之下,逐步被掩埋历史长河中。为什么会在这里呢?这都是黄河这条天堑决定的,如果我们翻阅春秋时齐国的历史在中晚期,齐国在西北方向的领地是明显收缩不少,即使当时有晏婴名相,也改变不了地缘战略的局面。简单的说:齐国精兵强将过黄河占领西北晋国的大片领土,但晋国只要坚持到夏秋黄河涨大水,晋国就开始反击,齐国前方将士因黄河阻碍就得不到后勤物资(即使现在黄河夏秋发大水时,两岸物质靠船只也送达不到对岸),所以齐国只有失败或惨淡得平局收场;反之晋国攻齐国也是一个结果,最后只得与敌人划界限,握手言和。“会盟”也就这种战略选择,理解这点,许多春秋中后期的战争故事就好理解。所以河东为齐国,在平原津渡口建立要塞---平原邑(今平原张官店东北方);河西原为古俞国,黄河淹没古国后,划入晋国版图,建立鱼鳞城(今平原腰站阚庄),与齐国隔岸对峙。
战国时期,经历赵武灵王等几代人的努力,古清河流域皆为赵国之地,后期归属平原君赵胜的东武城之领地,在黄河边原古俞城址建立俞灵(鱼鳞)城。齐国只是“田氏代姜”其他依旧。据考古两城一个今王庙乡张官店东北出,一个在腰站镇王双堂。大家都知道战国时“围魏救赵”的典故,从战略说也是考虑上黄河天堑限制性,避免劳师远征、背水作战的弊端。还有秦国歼灭赵国时,齐国没有及时援助赵国?这都要回到古时地形图看。所以这是段时期平原地位凸显,“平原津”位置在平原故城西黄河故道上,《水经》记黄河故道云称“大河故渎”,西汉时记载自灵县东迤,高唐故城西而北折,经俞县故城东,又东经平原故城以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经绎幕故城东北西流,经鬲县故城西,又东北而去。
第二阶段,秦汉时二次事件,平原地位更显重要。
首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消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立了36郡。以黄河为界,西面原赵地为巨鹿郡;东边原为齐地被划分为齐郡(楚汉之争是改名济北郡)。在公元前220年为控制齐燕,修建九个著名“驰道”之一“东方道”。
《史记》记载:在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最后在沙丘平台病逝。这里只是说明平原津两端是连接“东方道”,也就当时“高速国道”。
其二件事,就是公元前204年十月(即汉四年初,)韩信平定赵国后引兵驻军平原津,隔河望齐。在齐王疏于防备时,突然引兵从平原津渡过黄河,出其不意的拿下历城,攻破国都临淄,擒获齐国将领四十六名,齐国灭亡。从这看出平原津地里位置十分重要,它是扼守着齐国北大门,是秦汉之时的必争之地。韩信也是把握住战机:天时地利人和,在隆冬季节黄河进入枯水期,而且河面结冰,更有利于军队突击过河,奇袭齐国历城成功,直接扭转了“”楚汉之战”的时局,项羽失败已成定局。此战也奠定平原乃“齐鲁之门户”,“齐赵之要塞”,所以西汉政权高度重视此地,汉高祖六年(前201),分济北国北部置平原郡。《汉书》记载:“平原郡,高帝置,属青州刺史部管辖平原、鬲、高唐、重丘、平昌、羽、般、乐陵、祝阿、瑗、阿阳、漯阴、朸、富平、安德、合阳、楼虚、龙额、安19个县,直达渤海。
第三阶段为两汉经营手中的“齐赵之钥匙”。
自古齐赵之地,多忠勇之士,并物产富饶,齐国又有盐铁之巨。所以对国家有贡献,但也有隐患,如果两地被“谋反之徒”控制,形成割据势力,将对中央政权形成重大威胁。所以管控“齐赵之交通”,把控重要要塞,就是中央首要任务,所以组建“古平原郡”并委任太守等,分封刘氏或国戚在“齐赵之重地”外则,如吕后弟吕它、武帝舅舅田蚡封地在古鄃县不在例举。
在黄河东岸岸设有:古高唐、古平原、古鬲县、古安陵等,黄河西岸属清河郡沿黄河岸设有:古灵县、古鄃县、古绎幕县、古修县,几乎一一对应,互为监督,像两把“钥匙”横担在齐赵大地之间。所以西汉二百年,东方是稳定的后方。古平原、古鬲县、古绎幕、古鄃县、古安德的五县故城遗址几乎都在解放后的平原境内(可能有杠精说“古鬲县”,因解放后平原县又被瘦身几下了),平原郡治地就在平原故城---今张官店东北。
黄河有理也有弊,西汉至东汉,黄河泛滥是常事,黄河改道也就是必然了。西汉时黄河在古县城西北,后称“大河故渎”。东汉时黄河改道在古县城南边,向东流。平原郡战略布局也发生变化:东汉时平原郡属青州部与西面清河郡因没有天堑黄河而连成一片,虽然东汉时平原郡辖区变小,失去渤海边,但领平原、高唐、般、鬲侯国、祝阿、乐陵、湿阴、安德侯国、厌次侯国、西平昌十县,东汉重要大郡,如东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二月北巡,告常山、魏郡、清河、平原郡守相曰: “朕惟巡狩之制,以宣声教,考同遐尔,解释怨结也”。东汉时的平原郡一度为皇族子弟的封地,称平原国。如:东汉延平元年(106年),殇帝封和帝长子刘胜为平原怀王,改平原郡为平原国。永初七年(113年),绍封乐安王刘宠之子刘得为平原哀王,仍为国。永宁元年(120年),绍封河间王刘开之子、桓帝之父刘翼为平原王,仍为国。建光元年(121年),改国为郡。建和二年(148年),桓帝封其兄都乡侯刘硕为平原王,又改郡为国。
东汉末年,河北涿郡人----刘备参加镇压黄巾军起义,因此刘备才任高唐尉高唐令。后投奔师兄公孙瓒,又因功于初平二年(191年)任平原县令时,后任平原郡相(相当一个军区长官)并招募兵马扩充实力,这次是刘备真正人生创业的起点,还从这里出发救援过北海国相的孔融(结交曲阜孔氏),同年孔融推荐刘备救援过徐州陶谦(赢得世人称赞)。刘备同时在这里结交几家名门望族,如平原郡的平原刘姓皇室宗亲,鄃县的清河崔氏、绎幕县的清河房氏,还有河北的汝阳袁氏,曾把一个“茂才”保举名额给袁谭,这就是刘备开始有广泛“士族门阀关系”,为以后创建帝王基业打下好的基础。建安五年(200)刘备败于曹操,投奔袁绍长子青州刺袁谭,袁谭亲自迎接刘备在平原郡,袁绍在邺城外二十里迎接刘备。这样一把“钥匙”就能帮大家理解《三国演义》有些难点情节了。再以后在南阳落难时才有“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等家喻户晓事故。刘备虽然在平原县时间二年,但对当地文化影响深远,至到解放前平原县有“三義庙”,恩县有“汉昭烈祠庙”等建筑,现在建有“三国文化”主题广场。建安十一年(206年),平原郡改属冀州,进入三国时代前期。平原郡的治所在平原县,今平原县张官店东北故城。四百多年的汉代史,平原县始终平原郡这把“钥匙”关键支点。
三国时魏国,平原郡属冀州部,黄初三年(222年),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封平原王,改郡为国。平原国辖9县:平原、高唐、般、鬲、湿阴、安德、西平昌、祝阿、茌平。
这是黄河从平原县南过境,国家政权也从西安东移洛阳以及许昌,三国时在邺城,几乎到华北平原腹地,这时平原郡作用也就不再重要,因为齐鲁之郡县皆在政权直辖范围之内了。
第三阶段,平原郡没落阶段,直到“最后一次余晖”。
西晋王朝完成了短暂的统一,司马家族的“八王之乱”可算祸乱之首,整个华夏社会从经济、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结构都因此发出巨变。士族门阀开始形成,社会政治黑暗腐败;王权争夺把华夏民族引入人三四百的地方割据。军事势力减弱,“永嘉之乱”为胡人入侵创造打开“潘多拉魔盒”,汉族在“五胡乱华”之后,人口锐减六七成,这是华夏族一次空前的危机。幸亏中华“济、黄、淮、江”四大水系为东西走向,做为一道道天然屏障,为东晋(或汉人社会)赢得一点喘息时机。不然华夏族就像古埃及第二十王朝后被外族入侵,逐步亡国灭种。东晋及刘宋政权的反击能力,已经华夏保留文脉,开始反噬同化胡人。
在这大背景之下,平原郡由腹地,直接成为南北方冲突的焦点,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南北政权在此几经易手,人口流离失所。汉人建立唯一的一个政权---魏冉政权,就在黄河北岸的绎幕县(今平原王杲铺镇焦家寺附近),可惜政权建立时间不长。在刘宋政权时还出现,平原郡整体平移黄河东岸建立“东平原郡”的闹剧。平原县也在梁邹地区重建,后改为邹平县。
魏晋南北朝以来,行政设置暴涨而且混乱,财政困难日趋严重。因冲突破坏。北魏时成立安德郡,平原郡中心由平原县开始北移安德的(即今陵县,安德也是从平原境马腰务北移重建),管辖平原、安德、鬲、绎幕4个县。《魏.地形志》东魏武定中全国共80州349郡1046个县平均一郡直辖3.0县(西汉只有13州109郡国)。北齐为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减轻财政压力、优化行政区域,在天保七年(556年)高洋乘着西魏国和南梁政权交替之时,进行大规模并州省郡县的优化调整,为了割裂名门望族属地性即使不并废郡县,也得迁移治所,如清河、平原、武城、安德等,都迁址新治所。共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鬲县合入称安德,鄃县、绎幕大部并入平原县。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为州,废安德郡为县,属冀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移安德郡故城于今陵城区,置德州,治安德县内,大业时復改“平原郡”,领平原、安德、般、将陵、长河、东光、胡苏、昌平八县治地安德临济城(今陵县城)。
这时历史进程由“后平原时代”进入“安德时代”,运河与德州开始粉墨登场。平原郡名望再次瞬间扬名天下,是唐玄宗天宝时颜真卿于753年-756年任平原郡太守时。天宝十四年即755年,颜真卿仅靠一人一城之力奋起抗击安禄山之乱,“河北各地尽失,唯平原城尚存”,并支援清河郡,收复魏郡。保障山东大部以及江淮地区未遭受战乱破坏,为平定叛乱树立了信心,又使得唐王朝延续一百五十多年。“后平原郡时代”城址迁徙也是关键因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下次继续探索古平原社会文化史----城池迁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