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脑里住了两个小助手
1. 快车助手——系统1
特点:秒回、不烧脑、自动驾驶。
例子:
看到红灯立刻踩刹车。
别人皱眉你马上觉得他生气了。
2. 慢车助手——系统2
特点:慢慢想、超费电、人工驾驶。
例子:
算 17×24=?(别口算,拿笔算)。
做康复计划,每天练几组、每组几次。
二、生活里怎么用
场景1:逛超市
系统1说:“买一送一,不买亏!”
系统2说:“停!家里还有三瓶,再买就过期。”
做法:心里数 1、2、3,让慢车助手上线。
场景2:吵架
系统1吼:“TA就是故意气我!”
系统2问:“TA今天是不是加班到凌晨?”
做法:先深呼吸,再提问,火气减半。
三、康复门诊怎么用
1. 给患者讲病情
系统1喜欢听故事。
把“半月板损伤”说成:“膝盖里的垫片磨破了,要慢慢补。”
患者秒懂,还愿意配合。
2. 让病人记得住训练
系统2记不住一长串动作。
把“每天10个动作”改成“起床先做抬腿30下,刷牙时再踮脚20下”。
拆成碎片,轻松执行。
3. 对抗“痛=坏了”的恐慌
系统1一痛就慌。
让病人每天打分:痛几分、做了啥。
一周后回头看,会发现“其实练完痛还轻了”。
数据比感觉靠谱。
四、医生也要防坑
中午连看20个病人,系统2没电了。
这时候遇到“典型”的腰痛病人,系统1可能直接说:“椎间盘突出!”
保命做法:
和同事互换病例,让对方用慢车助手再看一遍。
一句“你帮我瞧瞧”就能减少误诊。
五、一句话总结
把简单的事交给快车助手,把重要的事喊醒慢车助手。
生活少吃亏,康复少走弯路。
如果刚好帮到你,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