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已经整整十天了,该觉得得静下心来写一写,可家里相比上学的日子嘈杂,热闹许多,写的欲望几乎没有,而上学时,大脑总是有各种各样冒出来的想法,催促着我使它们成型。
家里也许还是给了我很多的安全感,被人关心,被人爱,血缘的力量总是强大的,我晚上入睡往往很快,睡眠质量也好。
和弟弟讨论了家人的意义,弟弟说家人是不得不维系的关系,爱中有恨,恨中有爱。在父母从小的苦难教育下,只有我和弟弟成功考取大学。我俩重新回顾父母的教育时,一个不变的主旋律就是: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告诉我们家里穷,必须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在心理学里,贫穷确实是童年逆境,可父母在提供给孩子基本的物质保障时,精神方面的引导尤其重要。身教永远大于言传,我们谈教育,归根到底还是在谈自我的锤炼,那些被称赞的教育方法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我俩讲述曾经发生在家里一件“灾难性”的事件时,我说我其实可以怪姐姐的行为对我的伤害,为此我拼命暗示自己拼命学习,虽然学习压力大,但生病后总是想不起学习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忍不住回忆姐姐的事。他说我对他也造成了伤害,我在他六年级时过度辅导他学习,甚至教他用不到的奥数。而他初中每次回家都不开心,因为父母老是带我去看病,家里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在多子家庭里,我们的关系就像一个网络,一人有变动,其他连接的任何人都受其影响。所以,长大可真好,自己的三观稳固,不再容易波动,是非对错自己心里也有定数。
家人是否需要边界感?当然需要,往往很多人都忽略这点打着爱的名号,进行伤害和控制。母亲抱怨父亲的小毛病时,我告诫她:永远不要想着改变一个人,7岁孩子都难以调教,更别说了活了大半辈子的成年人了,我们能做的是提醒和祈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