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量化的相亲对象。
如果我说女性在相亲市场中被狠狠的目光凝视着,一定是不公平的,因为无论男女,进入这个市场,都被成为一个凝视的对象。
从小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相亲情节很多,颜值、工资存款、车房成为双方见面的前提,符合就见,不符合就算了。后来,在社交网络上见到更多现实的条件。男性,大学教授,要求必须是本地户口,硕士以上博士以下,1米六以上,1米七以下,年薪三十万以上,性格好,温柔、顾家。各种标准展现在相亲市场里。
每一位相亲对象成为一个个被量化的“商品”。
在红娘经理口中, “女性三十多四十多,没找过对象,始终迈不出那一步”,“广东男性相对比较矮,比较难符合你的要求”,“你们比较高,在广东也比较难找到合适的,因为男的不高,男的不想找比他们高的” “你不算矮,刚刚好,比例是很不错的”。在短短大半个小时里,我在相亲中介听到一系列震惊我很久的话语。
更有一种感觉, “我花钱来这边找服务,你在冷漠地量化与凝视我”。虽然,找对象,肯定是会看各方面的条件,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往共同的方向努力。
原来,在一切量化面前,所有的人格魅力、性格都是空话。没有丈量的东西在,你就不会被选择。
可是,这又是现实啊。
2.流量主导下,爱情核心的边缘化
相亲方式也逐渐模式化和程序化,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更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相亲方式,例如在抖音直播可以直接开摄像头进行直播相亲:有一位红娘在主场,引导嘉宾一个个自我介绍。但最核心最重要的“爱情”却被边缘化、无视。在这其中,重要的不是是否找到心仪对象,更多是流量的多少。
连麦,似乎可以找到一个倾听自己的对象,也可以知道对方的想法。但是短短几分钟如何能够完全认识一个人?辗转几个直播间,不仅不会找到合适的,只会加剧自己对爱情的迷茫。
似乎,在怎么发展、变化,还是回归到原来的模式是相对比较稳妥的,熟人介绍、父母介绍,真正对你好的人给你的介绍,才真正有利于你对爱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