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定位》
要把“一腔热血”的职业兴趣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职业定位上,我们还需要经历更为理性的思考:我有什么能力?市场需要什么人才?
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市场需求的层层过滤和筛选,我们最终将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点亮属于自己的职场灯塔。这就是我们本关要学习的重点。
先来看下本关的学习大纲。
在上面的剧情中,老黄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得过且过;王园园兴趣太多,跳来跳去,导致精力分散,几无建树。
郑桐遇到挫折就选择做逃兵,意志不坚,容易放弃;而我呢,初入职场迷迷糊糊,Vivian不 敢把重要的事情交给我(林菠萝)。
我们四个在职场中的表现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职业定位模糊。没有定位的指引,我们不知道前路该怎么走,不知道如何去努力。
职业定位模糊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对内,缺乏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能力,容易摇摆不定;
对外,缺乏对职业市场的了解,导致视野局限,看不到新的可能性,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匹配上怎样的市场需求。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看似简单,但是造成的后果可不容小视。
职业定位模糊可导致上面这四种后果,这四种后果会对我们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你觉得,在职业定位模糊所造成的的这四种后果中,哪一种和你的经历最像呢?
A.动力不足,不能持久性的发展
B.涉足太多领域,没有聚焦资源
C.难以抵抗外界干扰
D.单位不敢重用
C
你难以抗拒外界对你的诱惑,你喜欢即时满足;你比较注重当下而忽略长远,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比较容易放弃。
知道了职业定位模糊的原因和后果,接下来我们就需要解决方案。
我们要如何做呢?因为职业定位模糊的原因有两点,对应地,我们的解决办法也有两点:对内,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外,要了解市场需求。
在上一关中,我们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模型对大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测试,本关我们将重点教大家如何去评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
我们将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市场需求三级漏斗式的评估和筛选,锁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之后,我们需要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不断收集信息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定位。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我们能够快速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不至于因为自已没有行动而白白错失良机。
如果面对多个“势均力敌”的职业发展方案而纠结不定时,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理性评估,理性评估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最佳决策。
因此,职业目标体系的建立分为以下5个步骤: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郑桐的故事中,看看我和老黄是如何帮郑桐分析自己的职业定位问题的。
一、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模糊的解决步骤:
1.兴趣能力评估2.了解市场需求
二、职业价值观
上一幕我们学习了职业定位模糊的原因及其后果,这一幕我们将通过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的评估实现职业定位的第一步。
为了更加严谨科学地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模型--职业定位三级漏斗模型。
职业定位三级漏斗模型将从职业兴趣开始,根据个人兴趣先确定三个职业方向,然后通过职业能力评估过滤掉个人职业能力最薄弱的一个。
然后再通过市场需求,即行业发展前景、岗位发展前景、企业招聘要求等,过滤掉其中发展前景、岗位能力匹配最弱的一个,最后保留的那个就是我们最终的职业方向。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步:职业兴趣评估。
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IDP进阶课开始之前,我们做过一个职业锚测试,一共有50道题,答完这50道题,系统便会生成一个有关你的职业锚的反馈。
它具体长这个样子,一 共有八种类型的职业锚,如下图所示:
我是安全稳定型
可能有同学会问,这个职业锚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有什么区别呢?两者的区别在于:职业锚注重的是“价值观”,霍兰德注重的是“兴趣”。
因此,两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我们需要将二者综合起来分析,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内心最渴望的声音。
在上一关我们已经学习了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相关知识,知道了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共有六种类型,每种兴趣类型体现了不同的职业性格特征和适合的职业范围。
我是企业型
企业型
你富有野心、精力充沛、敢冒险、具有领导才能,期望权力和地位。
好啦,现在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兴趣我们都知道啦,我们就需要将二者综合起来分析,如何分析呢?下面我来详细说明。
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兴趣两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共通之处呢?
价值观是一个人最底层的东西,它决定着人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具有动力性和指向性。
价值观和兴趣的共通之处就是两者都对职业定位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我们先不妨将职业方向的选取范围放得更宽一些,先确定三个备选的职业方向,以保留更多的可能性。
然后价值观可以作为对兴趣的检验,因为兴趣有时候真的有可能是“一时兴起”,价值观能帮你检验它能否长久。
如果兴趣与价值观一致,则选择的职业方向通过验证,但是如果兴趣与价值观出现了背离,这时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你的职业兴趣是成为一名科研人员,但是你是一个天生喜欢自由散漫的人,这时你就需要考虑你是否能耐着性子静下心来做研究,如果做不到,建议审慎选择。
但是由于兴趣的动力性和指向性要比价值观更明确,所以我们在职业定位时优先考虑职业兴趣,根据职业兴趣先筛选出职业方向。
具体的筛选需要大家在课后根据职业锚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实操起来,现在我来总结一下具体的操作步骤。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你的职业兴趣类型是艺术型,然后你根据职业兴趣类型筛选出三个职业备选方向分别为:作家、编剧、导演。
根据职业锚测试,你得知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是自主/独立型,用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分别检验这三个职业备选方向,你发现它们都和你的职业价值观是一致的,未出现背离情况。
因此,你最终确定自己的三个职业备选方向为:作家、编剧、导演。
确定了三个备选职业方向后,就到了职业定位的第二步:职业能力评估
职业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从初步筛选出的三个职业方向中,过滤掉职业能力得分最差的一个,保留职业能力得分较高的两个,进一步缩小职业选择范围。
下面我教给大家一个比较实用,也比较容易操作的职业能力评估方法。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你有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你有没有过相关的经验积累?你有没有获得过相关成果?
上表中的基础知识、经验积累、相关成果各是什么含义呢?
大家有没有发现,基础知识、经验积累、项目成果是不是和我们在求职时面试官最关注的三类问题比较像?我们这个量表正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而来的。
这里,我要着重强调一下基础知识,老师认为基础知识很重要,这是作为筛选的第一道门槛。基础知识虽然不见得比实践经验有用,但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会让你在思维层面走得更远。
对于大多数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可能在一开始我们并没有特别关注自己的职业兴趣,而是随大流地找了一份工作。
在工作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不适合,然后又跳槽重新选择工作。这个试错的过程是必要的,没有人一开始就能找到令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
但是我们也要尽量降低试错成本,认真评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对以往的工作成果也要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在重新选择职业时做到有据可依。
那我们如何通过上面这个表来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呢,这就涉及到一个评分标准的问题。
关于如何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估,大家对照上面这个评分标准评分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可能有同学会问,我不知道自己所确定的职业方向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我怎么评估自己是否具备了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呢?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多查资料,多向朋友或者同事前辈请教,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上招聘网站查看相关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
这样一轮下来,你就知道了自己所确定的职业方向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了。
知道了三个职业备选方向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能力要求,你就可以按照评分标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职业能力评估表了。
填写完职业能力评估表之后,对比三个职业方向的最终得分,剔除职业能力得分最差的那个,保留剩余的两个即可。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对于在一个行业或者岗位工作了几年,但是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准备转行的同学来说,填完这个职业评估表也许你会更加泄气。
因为没有专业的学习背景和相关的工作经历,你会发现自己的得分很低,面对心仪的职业目标,你害怕自己会找不到相应的工作。
但是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件事情,你平时应该会有很多积累,这些积累就是你的财富,也是你唯一的武器。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大这些积累,让面试官看到它的闪光点。
通过使用刚才所讲的方法和工具,你应该可以对职业方向有个大致的方向。像郑桐就定位了“数学老师”和“数据分析师”两个方向。
完成职业能力评估,我们就到了职业定位的最后一步:了解市场需求。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我们最终将在两个职业备选方向里面剔除岗位要求与自身比较不匹配的一个,保留和自己最匹配的一一个。
首先我们来看行业研报,阅读行业研报的目的在于看清行业大势,摸准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尽量去到一个朝阳行业,这样对自己的发展最有利。
这里我推荐几个专业的网站供大家参考。
了解完行业信息,选中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之后,就需要了解一下行业中公司的分布与排名:这些公司的发展水平怎么样?第一梯队有哪些公司,第二梯队有哪些公司?
可以对这些公司的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筛选出自己心仪的公司,这样在招聘网站上浏览招聘信息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如果你没有筛选出特别心仪的公司,也没关系,你只需要记住这些公司在行业中的排名即可,然后去招聘网站获取更多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参考。
职业选择的一些关键因素,比如薪资水平、工作内容、发展前景、任职要求等,招聘网站上写得非常清楚,你只需要分析比对即可。
如果你觉得招聘网站上的信息过于官方,不够接地气,那么,你还可以找几个相关行业和岗位的朋友聊天,了解更加具体的信息。
还有一个很好用,但是也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办法,你可以平时就和同公司其他部门的同事多接触,不要只关注自己岗位的事情。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把离你最近的资源用起来,了解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信息了。
如果你真的对某个岗位非常感兴趣,甚至可以投简历,去一些公司面试,在和面试官沟通的过程中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信息。
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不把面试想成是苦哈哈的求职,如果只是把它当做一种获取信息的尝试,就会轻松很多。
总结一下刚才提到的搜集信息的几种渠道,以及分别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除了上图罗列的几种聚焦的信息之外,你还可以更发散一些,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在广泛搜集信息的时候,记得要及时记录,并且汇总和整理搜集到的有用信息。
分析完市场信息之后,你就需要在剩余的两个职业方向里面剔除一个,保留另一个。
这时候有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如果这两个职业方向中,其中一个的职业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另一个,市场分析结果也倾向于职业能力得分高的那个,我们果断选择职业能力得分高的即可。
面对两难的情况,得靠你自己做出选择。
有个方法大家可以参考,就是此时不要强迫自己做出选择,将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放几天,过几天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它,或许你会得到答案。
当职业能力评估得分相同,市场分析结果没有明显倾向时,解决办法跟上面是一样的,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个靠谱的朋友帮你参谋参谋。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面对不同的市场分析结果时,如何做出职业方向的最终选择,如下图所示:
到这里,我们就利用课程开头的三级漏斗模型成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
为了方便大家运用,我把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了成一份职业定位答卷,大家只需要认真填写这份答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