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之前的西方形而上学一直没有想透“非存在”的本质,但是佛学的形而上学却想透了;西方人的心灵由于听到一片反对“虚无主义”的激愤呼喊便对存在和非存在的关系问题望而却步,但中国的道家,却欣然接受存在与非存在必要互补的观点。老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我甚至斗胆设想,如果我们要在过去历史中找到同海德格尔存在概念最接近的东西,可能就是中国哲学的道了。
海德格尔之前的西方形而上学一直没有想透“非存在”的本质,但是佛学的形而上学却想透了;西方人的心灵由于听到一片反对“虚无主义”的激愤呼喊便对存在和非存在的关系问题望而却步,但中国的道家,却欣然接受存在与非存在必要互补的观点。老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我甚至斗胆设想,如果我们要在过去历史中找到同海德格尔存在概念最接近的东西,可能就是中国哲学的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