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学习《终身成长》的第二天,继续输出。
本书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作者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功的意义。
【R】阅读原文
杰出的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曾经说:“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究竟是什么把一部分人变成了不好学者?每个人在刚出生时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婴儿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他们学习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人生中最难的任务,比如走路和说话。他们从来不会说太难了,或者说这些技能根本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婴儿不会担心自己犯错误或者丢脸,他们向前走,摔倒,再站起来。他们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前行。
是什么让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走到了尽头?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一旦孩子们开始有能力评估自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开始变得对挑战有畏惧,开始担心自己不够聪明。我研究过成千上万学龄前儿童,发现会拒绝学习机会的孩子数量多得惊人。
我们给了一群四岁孩子一个选择:他们可以再拼一次一块简单的拼图,也可以尝试拼一块更难的拼图。即使是在这样幼小的年纪,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们——那些相信自己的个人能力固定的孩子——仍然做出了安全的选择。他们对我们说,生来就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的孩子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选择。为什么你会问我这个,女士?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拼同样的拼图?他们选择越来越难的拼图。“我非常渴望拼好这些拼图!”一个小女孩对我说。
所以,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但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
一个七年级的小姑娘总结说:“我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是需要去努力学习的……并不是凭空获得的……大部分孩子如果不确定答案,是不会举手回答问题的。但我就经常举手,因为如果我错了,我的错误就可以得到纠正。我也可能会举手问:‘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或者:‘我没弄明白这个,您能帮助我吗?’我通过这些做法来提升我的智力水平。”
【I,重述知识】
原文中提出,社会学家巴伯区分世界的标准是好学与否。
而从婴儿时期的强烈求学心到后期的停止学习,究其原因在于固定型思维模式。
产生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的自我评估,担心自己显得愚蠢。由此在学习时、选择时,为确保成功且力求证明自己,多选择重复已知事物。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由此也更愿意挑战更困难的事物,从而学习更多的事物。
从心理特征来看,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对掌控范围内的事物有一种明显的优越性,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
可以看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成功是智力的证明,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的成功是学习的成果。
【A1,激活经验】
上高中后,由于坐在最后一排,导致上数学课时常常看不见老师板书的内容,也听不清讲解是步骤。于是数学成绩从初中时期的一百二三十分,急剧下降到八九十分。
当时想着,可能自己就是理科差数学差,根本学不好数学的。于是在文理分班的时候选择了文科。
由于认为自己学不好,导致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害怕学习数学,做数学作业,进而成绩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在高考的时候数学没有及格,极大地影响了高考成绩。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就是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祟,认为数学考差就不可能再学好数学了,于是把时间与精力放到了自己更擅长的英语学科。在当时我认为的成果就是智力的证明。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教育辅导机构。
由于所学专业与工作内容不对口,所以需要主动自发地进行学习工作的专业知识。当然难度还是有的,但并没有认为自己不能掌握。
于是每天晚上以“我能掌握”、“我要提升”、“我要升职加薪”的心态坚持学习,有时甚至到凌晨一两点。
现在虽不说是这个工作的专家,也算是半路出家的熟路人。
【A2,激活经验】
接下来,希望能够往管理岗方向发展,因此设定目标:在2020年12月31日前,学习管理类书籍5本,并用便签读书法形式,每本书写至少15个便签,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