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82
开始审视自己在时间管理中,与时间的关系。
(1)遵守节律,注重规律性
我对时间的管理,最大的特点是规律性。这与博尔诺夫的观点一致。他认为,无论昼夜、季节、还是人类生活的更替都有其节律,“时间始终是某个特定事物的时间”,因此“所有时间都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用于某事物的。人必须学习以正确的方式适应这种节律,并满足出于这种节律的种种要求。”而从心理学来说,人类,尤其是幼儿在最初认识世界时,也是通过规律的作息,来获得安全感的。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管理,包含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作息和习惯。工作日内,何时起床、工作、健身、亲子陪伴、家庭交流都相对固定在的某个时段中,而在周末,安排家庭出游、陪伴孩子、下午健身、晚上亲子影院或者阅读、手工等等,也是相对固定的程序,而阅读、写作,则几乎都安排在晚间22:00至23:00期间,或者没有课时安排的下午时间。时间长了,这种时间和作息的安排,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也不再成为十分刻意和显性的、需要依靠自律和毅力完成的时间管理。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时间管理非常的刻板,缺乏变化,但是,规律和习惯实际上内在于人的生存方式中。我如何期望自己能够自我实现?我想,就在于日复一日对正确的节律和习惯的坚持,一颗优秀的种子也需要在才年久日深的岁月沉淀中生根发芽,也只有在不断坚持的量变中,才能得到质变。郝老师说的好,“最美妙的音符,也需要最枯燥的练习”
(2)事先规划,注重预见性
在谈到规划的重要性时,博尔诺夫谈到,人是创造未来的生命体,“在等等和忧虑、希望和祝愿、计划和设计中,突破现在,关心未来”正是由于未来尚未明确,因此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积极地筹划,从而更加充分地支配未来。而计划的正确,是导向美好未来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时间管理,事先的预见性准备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在繁复而琐碎的工作中,倘若毫无准备和规划,所有的事务就容易滑入没有思考的惯性中,甚至是疲于奔命,最终导致毫无价值感和成就感。而当我要追求自我实现和存在意义的价值时,就必须通过计划来抗争。
因此,我有一个习惯,每年购买一本详尽分类的时间日程本,细化到每月、每周、每天。在每天上班前,对今天要进行的事务进行记录备忘,包括一些确定的时间截点的通知。这些事务中既有短期的、临时的、零碎的事务,也有长期的、固定的、复杂的事务,通过对它们进行分类和分解,来对事情的处理尽力处于游刃有余之中。比如要完成新网师的大作业,我会依据时间截点,预留充分的时间,将绘制导图、草拟提纲、撰写初稿、校正格式等等计划分解在不同的天数中。因此,我从来没有晚交,也没有过分焦虑作业的问题(除非难度的确很大)。这样的习惯,使我处于博尔诺夫所说的“既不要停留在时间要求的后面,也不要不耐烦地想赶到时间要求的前面去”的从容不迫中。
(3)丰富形式,注重多样性
我是一个十分追求体验,对生活充分热情和好奇心的人。因此丰富的体验,和多触角的爱好,也贯穿于我们生活中。在时间管理中,我也不满足于固定的程序和许多教师的“刻板角色”,而是将专注工作、阅读思考、健身运动、亲子陪伴娱乐体验以及其它的生活事务纳入到管理中。博尔诺夫也对时间在时间序列的适当安排提出建议。他认为,工作种类的不同对我们提出不同类型的要求:“一种形式要求注意时间,精打细算地节约时间;另一种形式则不仅允许,甚至要求摆脱时间的约束,逍遥自在的消耗时间”。
每天从7:30到4:30在校期间,我专注于教学教育工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相处和交流、以及同事、领导的切磋和碰撞中,丰富工作的体验、学习和专业成长;而在工作之外,我每天晚上陪伴孩子和家人,和孩子聊天,共读和学习;每天抽出约30分钟至2小时不等的时间阅读和写作,每周我会到健身房健身3-4次,而每个月、或者一年中,会安排一些假期的家庭出游或者其它形式的休闲活动等等,有时我也会重拾爱好,练习弹奏吉他等等……这种种形式,不仅使得我的时间管理具有丰富的层次,也让我在丰富的时间安排中,强化对多彩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成长的和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