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你真的好吗?

               

    早晨起床,在朋友圈刷到上海某中学一位姓曹的年轻老师自杀的消息,心里无比难过。

    自杀原因多以外因为主,但是这也是在告诉我们,面对许多无法改变的环境,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学会察觉自己的内在情绪。其次学会沟通。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这一点都非常重要。

    我们总是试图劝说那些不开心的人去想开点,开心点,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教会他人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梳理情绪,面对同样的事情,有些人会一笑而过,有些人却会一直放在心里,我们总是会把这事情简单的归结为外因所致。因为,受害者是最值得同情的那一个,但我们若能教会自己察觉情绪,然,分析情绪,给情绪一个出口,事情的结果也许便不会是这样了,压死骆驼的肯定不是一根稻草。

    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已经严重到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于是他的朋友鼹鼠和田鼠给他介绍了一名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初见心理医生,医生问他  “How are you?” 这是一句再寻常不过的英语见面问候语,相当于我们中国人见面常说 “你好”。蛤蟆先生从小就被教导,面对他人这样的问候,要有礼貌的回答“Fine,thank you" .  所以,对于蛤蟆先生来说,这是个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他的大脑对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自动应答机制,他并不需要考虑自己的真实感受, 只需要弹出那个标准答案而已。因此,即使它心里感觉糟糕透顶,它依然回答 “Fine, thank you”.

  翻遍中国的英语教材,也会发现,“How are you?" 的回答也几乎只有 "Fine, thank you" .这一种标准答案。可见,即使编教材的人也觉得“How are you?”只是最常用的客套语,问话的人并不在乎回答的人是不是真的过的好。而回答的人也明白提问的人并不是真的想知道自己是否过的好,所以即使那一刻可能真的难受的要死,也面带微笑的来一句“fine, thank you"。

    和蛤蟆先生一样,当别人对我们礼貌的说“你好”时,尽管也许那时我们情绪并不好,但我们几乎不会说“我不好,我感觉很糟糕”。我们每天就像迎宾员一样,见面都会面对微笑的彼此说一声“你好”。其实,我们真的很吗?未必,只是当别人不知道或者不在乎我们的感受时,我们自己必须要做那个最了解自己的人,在心里时常问问自己:你好吗?你真的好吗?

  心理医生为蛤蟆先生提供了一种“情绪温度计”,我们不妨也为自己做一个情绪的温度计,而无论如何我们也要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一间诊疗所,可以治疗我们内心伤风的小角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