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已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递,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曾子说:“老师,我再冒昧地提一个问题:在圣人的德行中,再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吗?”孔子回答说:“在天地万物中,人是最尊贵的了。在人的道德品行中,孝道是至高无上的。奉行孝道,最重要的是敬重父亲,敬重父亲的极点,就是把父祖等同于上天的尊严,周公姬旦就是这样做的。从前,周公在郊野祭祀天帝时,就以周人的始祖后稷配祀于天,在宗族祭祀中,周公又把他的父亲周文王的灵位安放在明堂中配祀上帝。周公这样追尊他的先祖与父亲,乃是以德教倡导、示范于天下,因此各诸侯国都依法仿效,恪尽其职来祭祀先祖。圣贤明君的德行,又能有哪一种比孝道更为重要呢?一个人的爱心亲情,在他还在父母膝下的幼年时就已产生了,父母把子女养育成长起来,子女对父母也就一天天地更加尊敬爱戴。圣人根据人们对父母的敬畏之心,教导人们懂得礼敬;根据人们对父母的亲近之心,教导人们懂得仁爱。并且,以此来教化人民,这样的教化方式不须严厉就能达到目的,这样治理国家不必严酷就会有效果,因为所采取的办法遵循了孝道——这一人类根本的天性。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天性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养了子女,使子女得以有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人伦之中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既是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恩爱之厚,莫重于此。因此,不爱慕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可说是有悖于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别人,可说是违反了礼义。爱亲敬亲,是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是逆道而行的凶德,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理,人民就没有取法的常规标准。假如不作善行而有凶德,虽然这样可以得志,有德行的君子是不认为可贵的。有德行的君子绝不这么做,他的言语合于道德,他的行为让人快慰,他的品德礼义令人尊敬,他的行事可以让人效法,他的外貌修饰典雅美观,动静举止合于法度,君子凭借这些去管理人民。因此,人民敬畏并爱戴他们、效法模仿他们,从而能够使道德教化获得成功,政令法规得以实行。正如《诗经·曹风·鸤鸠》中所说的:‘善人君子的容貌威仪,一丝一毫也无差乱。'”
我的解读
这一章好长,应该是《孝经》中文字最多的一章。
在这一章中,让我触动最大的是“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孝,是人类的本性。凡事从人类的本性出发,好像就没有什么办不了的事了。
关键是,爱和孝要怎么去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究竟是什么?要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孝又究竟是什么?要怎么去表达?
胡适对他的儿子说: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爱你,愿你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在《孝经》的第一章,孔圣人说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家庭教育、家庭关系,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因亲以教爱”。
亲情是天生的,爱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