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父亲”这个角色,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是一拿起报纸(手机)就对一切不管不顾的爸爸?
是只留给孩子背影,一直加班加班,用“我很忙”塘塞着孩子的爸爸?
还是,愿意陪伴孩子走过人生四季、感受生命循环的爸爸?
眼睛里闪烁着所有关于孩子点点滴滴回忆的爸爸?
抑或是……
始终乐观、唱着颂歌,爱开玩笑,即使已经离开,但仍会承诺会在春天回来“看望”孩子的爸爸?
又或者是,幽默、温暖、也会像孩子一样犯错但魅力无限大的爸爸?
似乎,“父亲”的形象在图画书中有了更多丰富的体现,即使是一个不那么可爱的爸爸,在孩子的眼中却都是独一无二的。
《那天,我用爸爸换了两条金鱼》:小男孩由一开始换掉父亲的兴奋到得知内森把爸爸换给了别人后的着急,甚至当帕蒂说爸爸不是一个好的兔子时,又使劲维护,说“他是个很好的爸爸”
《我们去钓鱼》:我对爸爸背影的追寻和永远的怀念……
《熊爸爸与猪妈妈》:只要有爸爸在,就会睡得很香甜安稳……
“斯洛格,老兄”我说,“你的爸爸死了”
“我知道,戴维。不过,那是他。他又回来了,就像他说过的那样,在春天里回来”
《斯洛格的爸爸》:斯洛格始终坚信父亲会在春天里回来看望他,而他也真的回来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
这些优秀的图画书不但重新定义了“父亲”,也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于“男子气概”的理解。
父亲一直与沉默、养家糊口、不爱表达、粗糙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父亲温柔、体贴,似乎被认为没有男人味。
如同绘本作家阿兰德曾说过:“成为一个母亲的感受似乎比成为一个父亲要强烈的多,而父亲常常只是一个背影,好像他与自己的家庭之间就该隔着点儿距离,否则就不够男人……”
而最近几年,《爸爸去哪儿》这一类真人秀的出现,好像让我们发现当由爸爸来照顾孩子,也不是件很糟糕的事,虽然稍显得有些“笨拙”,但带来了更多有趣的转变。
在反思中国家庭中父亲缺位现象的同时,也对男同胞们多了一份信心。
就像摄影师巴夫曼所说:“除了能否哺乳,我不觉得父母在照顾孩子方面有什么天赋之分,能不能照顾好孩子,完全取决于你花了多少时间陪伴他。”而一些社会学家也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本来就是一种刻板印象,通过与孩子的交流,父亲开始变得敏感、温柔、体贴,而这些不仅仅只是女性的专属特质。
而当偶看到巴夫曼摄像机下的照片,才发现,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一种爸爸叫做“瑞典的爸爸”。
瑞典在1974年,就废除了“产假”政策,并以“育婴假”取而代之,这使得女性可以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同时确立了男性在育婴方面的责任。然而,很少有父亲愿意回归家庭照顾孩子,甚至那些选择休假照顾孩子的父亲被戏谑为“娘娘腔”。于是1995年,瑞典进一步提出了“父亲份额”的概念;2002年,将“父亲份额”增加到两个月,也就是“逼着”父亲要去休假。而今天的瑞典,就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有魅力的男士早已不是原来的鲁莽、粗糙,而被体贴、温柔所代替。
很少看到这种安静的男性形象
一个成熟的生命在抚摸另一个生命,如此温柔
照片中的父亲叫做戈兰,他用绿色的悬挂带模仿着母亲的怀抱,他说:女儿在悬挂带里感觉很安全,她喜欢在里面睡觉,通常能睡上一两个小时,这时候我也会趁机休息一下”
想象下,在父亲的臂弯中睡觉,该是一件多么暖心的感觉!
照片中的男人叫奥拉·拉森,他休了8个月的育婴假,照顾儿子。
由于当时儿子刚学会走路,总是到处乱跑,为了防止孩子碰伤自己,于是他买了个背带,直接把孩子背着做家务。他说:“我开始自觉的做家务,因为我可不想看到孩子在灰尘中爬来爬去。”
约翰的大儿子很好动,总是把家里弄得一团糟,背景墙上的“杰作”就出自他之手。此刻约翰正在吃力地给两个孩子洗澡,完事后还得把墙壁擦干净。
选择休假照顾孩子的父亲经常聚集在一起,谈论初为人父的喜悦以及生活中琐碎的日常。
“没有孩子之前,我无所畏惧,觉得只要照顾好自己就行,而当有了孩子后,你会觉得世界变得脆弱了,现在有另一个生命指望着我,有时候我感到害怕,好像到处都潜伏这危险”,其中的一位父亲说道。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总是愿意陪伴着我,他倾听我青春期的困惑,告诉我如何去找到自己的所爱,所以对我来说,和父亲一起聊情感一点儿也不尴尬,所以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希望建立这种平等的关系”,另一位父亲谈论到。
说完“瑞典爸爸”,再次回到图画书上……
尼尔·盖曼在《那天,我用爸爸换了两条金鱼》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模糊的父亲形象,而画家戴夫·麦基恩自始自终没有在书中给父亲一个正脸,他有五次出场的机会,但读者看到的无一都是他被报纸遮住的模样,甚至在兔圈啃胡萝卜的时候。
于是……
小男孩拿爸爸换了两条金鱼,看似荒诞的情节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感。
这样的父亲是不是很熟悉?比如永远刷着手机,眼睛总盯着电脑屏幕的爸爸。
我相信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孩子都会会心一笑,而爸爸们,估计会有点尴尬吧。
所以,爸爸们,把你们的脸从“报纸”中露出来吧,否则,你不知道下次你还会被换成什么呢?
而在图画书《我们去钓鱼》《我和爸爸》“熊爸爸和猪妈妈”系列以及《斯洛格的爸爸》中,我看到了一直所期待的丰富的父亲形象。
所以,这些图画书传递的不仅仅只是父亲的形象,更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你希望留给孩子的是什么?
而你,又愿意让孩子看到你怎样的形象?
是工作的模样?是牵着他(她)模样?
还是一直忙忙碌碌只留下背影的模样?
最后,我想,在你的一生中,至少要有几次,向你的孩子清晰地表达你爱他。
就像绘本《我和爸爸》中:爸爸的眼睛里,闪着所有关于孩子的回忆,孩子的眼睛里,映着所有关于爸爸的点滴。
你眼中有我,我眼中有你!只因为,我爱你!
又或者像《我们去钓鱼》中,儿子问父亲:“鱼在哪里?”父亲回答:“在湖底,在心里”,短短六个字,说出了父亲最深沉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