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湖闲云斋寻梦
一 山川氏族篇
(四)天虞山吴岳
05吴逨荆蛮立国,开拓新土
《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吳,是为水伯。在虹虹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吴逨裔东迁朝阳谷,朝阳谷在海外东(无锡梅里),朝阳谷在虹虹北两水间。
虹虹是指南方鱼图腾族,虹又即魟,是魟鱼图腾族的一支所建鱼yu国。
朝阳谷在虹虹北,虹虹南邻朝阳谷,西依宁镇山地,北临大江,东濒大海。
两水间在今太湖(古震泽)和大江之间。
朝阳谷的范围应包括今丹徙、丹阳、江阴、常熟大江南岸一带。
吴逨裔驻足丹徙,章人居三天子鄣山,苗、傜人居茅山西侧;雷人在震泽西、茅山东侧,在吳西,今宜兴、溧阳吧,雷神随迁至此。故太湖古称震泽,震即雷,震泽即雷泽。今常州,古有奄国。
泰伯、仲雍裔南迁梅里北,与鱼yu国为邻,建句吴国(从母系)。
因居地在两水间,麌图腾吴逨部落改以鸑鹫鸟为图腾,由麌身鹿头变鸑鹫鸟身。祭神天吳水伯。
泰伯裔不忘故土,又迁东方为色青,故神天吳色青黃。神天吳由虎身十尾,衍变成八足八尾鸟身的神天吳,为水伯。
句吳有八个氏族组成:周人、吳人、章人、傜人、雷人、苗人,他们由西北而来。也許还有东南的虹虹、皋陶裔八族。比起在崇吾山时少了四尾,即减少了四个氏族;增加了两尾,即皋陶裔和虹虹。
吴逨裔仍居丹徙,扼守西北;仲雍裔居虞山,扼守东北;与成犄角之势。
泰伯衣冠冢葬鴻山,鴻山古有两处:一处是黃帝臣大鸿鬼臾區死后,葬在雍州的鴻山,称鸿冢;一是帝鴻死后,葬在洛阳的鴻山,也称鴻冢。泰伯裔南迁,即无鬼臾區的槐鬼氏隗姓人跟随,他们迁北方,为赤狄;又无鴻雁图腾族的销姓人跟随,他们已西迁。
这里的鴻山应是虹山,虹虹图腾族的人所居之地。鴻、虹音通,鸿山即虹山。虹又即魟,是魟鱼图腾族的一支。虹、魟、红音通,是红色的鱼图腾。他们与彤魚氏是近亲,彤即红色,亦是红色的鱼图腾。
虹虹是不是原始居民,还是从彤魚氏分支而来?先于狸(貙)图腾吴权部落迁于东南?这些人即不同于越人,也不同于楚人。
泰伯无后,成了开山始祖。虹山应是吳姓的圣山,魟山有泰伯道观,称至德祠,在今锡山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泰伯庙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清.齐彦槐赞曰:“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 辟,一杯万古江南”。
据说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的诞生日,为纪念泰伯“三让”的高风亮节和开辟江南的丰功伟绩,每逢这一天,四周的百姓都要来到泰伯庙,焚香 参拜。
2月4日-6日成了今天的泰伯庙会,又成了锡山区梅村镇无锡国际梅文化节。而且每逢清明节前后附近百姓和泰伯后裔便会自发祭祀泰伯,由此形成一年一 度的吴文化节。
庙堂外寂寞地等待的日子里
谁在默默地呵护着孤寂的花蕊
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
迎来了骄艳傲香绽放的妩媚
雪舞风歌的欣喜是烟云般的陶醉
春的脚步俏俏地羡慕冷艳的美
雪姿风影静静地静静地走了
留下了一颗令人忧伤的心碎
怀着美好的等待等待的期许
深深地藏着一份伤心的记忆
玉瘦香浓的冰雪缠绵欢愉的梦
轻轻地吻着心中的那一朵不离不弃
~《梅花》
仲雍衣冠冢葬虞山,仲雍是传代始祖,虞山或可称吴姓的祖山,虞山山麓下有乾隆年间所建仲雍墓墓门,刻“敕建先贤仲雍墓门”,其后为“清权祠”,专祀仲雍。第二道牌坊横额“南国友恭”,背刻“让国同心”。再上面的牌坊横额为“先贤虞仲墓”,背刻“至德齐光”,均建于乾隆年间。墓穴留有三块墓碑,居中者书“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为明代遗物。
周武王封周章于吴国,周章开吴氏之始,尚未赐姓。周章弟封于虞阪姬姓。从此虞、吴始分,西北曰虞,东南曰吴。周章是吴氏开脉始祖,从母系曰吴,以别周氏、虞氏。周章墓亦在虞山东岭。
据记戴泰伯裔曾派苗民东渡日本,或许在上古日本曾留下苗民后裔,同时将太阳鸟帝俊神神话传入日本,演变成日本的天皇。
周章裔寿梦称王,为第一个称吴王,寿梦筑城曰昆山。
寿梦长子诸樊南迁都于木渎镇,称稣,建吴国。稣地有鱼有稻禾。稣为新地名,稣、苏同音,概因朝阳谷是鱼米之乡。
稣在今苏州吴中区近太湖,原吴县木渎镇。西北有灵岩山,东南有上方山,西南有东洞庭山。
封四弟季扎于延陵,季扎为寿梦第四子。今丹阳西南12公里九里镇有季子祠,称嘉贤庙,有孔子铭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诸樊背靠大江,南临百越。二弟余祭居虞山,扼守东北;三弟余昧居丹徙,扼守西北(据考丹徙有余昧墓,丹徒北山顶墓出土余昧矛)。四弟季扎居延陵江阴地,扼守西方。
诸樊子阖闾墓在今虎丘山,阖闾弟夫概居吴兴,扼守西南(湖嘉杭)。历七王。
早期吴逨裔的吴国集居地有勾吴(无锡、苏州、常熟)与延陵(丹徙、丹阳、江阴)。
吴国人从公元前473年夫差王灭国后,至东汉恒帝永兴二年(公元154)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灭国后其间六百余年,吴人消声匿迹。
故夫差王灭国后,吴国遗裔尚有留居常熟、无锡、苏州,散迁渤海、婺源。留居丹徙、丹阳、江阴,散迁濮阳、长沙。
阖闾子夫差王灭国后,吴人才以国为姓,吴人散处吴楚(皖赣)、闽越间。亦有流向日本、越南,越南吴权王朝是吴国之裔。
秦汉之际有波阳令吴芮,东汉有吴芮裔南阳吴汉。
直至魏晋隋唐时吴姓有了郡望:
在《元和姓纂》载吴姓郡望有三:濮阳、唐渤海、陈留。
在《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载吴姓郡望有二:濮阳、唐渤海。
在《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吴姓郡望有五:濮阳、唐渤海、吴兴、长沙、汝南。
在《太平环宇记》载吴姓郡望有三:濮阳、唐渤海、武昌。
前后共七个:濮阳(陈留、汝南、吴兴);唐渤海;长沙(武昌)。
综合只有三个,后续郡望为三个郡望之胤所迁之地:
1濮阳郡望:裔迁陈留、汝南在今河南;裔迁吴兴在今浙江。
2渤海郡望:在古代包括海河以南,静海、青州、沧州、南皮以东,吴桥、宁津、乐陵、无棣以北地区,东临大海。是较早的一个聚居地,以沧州吴桥为中心,后裔迁闽台。
3长沙郡望:在今湖南,裔迁南阳;武昌(湖北)。
隋唐宋明时代已改郡治为道、路、省治,也就无郡望了。
对吴姓来说,郡望只是吴人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有虞氏氏族,第二阶段是周章建吴国,第三阶段七个郡望。)
明代进士杨继盛为吴氏所撰谱序中,吴姓散居,杨继盛将天下吴姓分为“文武功德忠孝信义祯祥和顺”十二大宗,实指泰伯开山始祖以来,吴人的第四阶段以吴氏立德立功者为大宗。
如今笔者按方言可分成四大支:
1北方话方言为北方濮阳支(晋、渤海、卫、豫东南等为聚居地)
2吴语方言为东部延陵支(苏浙闽皖赣粤为聚居地)
(1)徽方言以徽州六县为聚居地(含婺源)
(2)赣方言以饶州、洪州、抚州为聚居地
3闽南话方言由东北渤海迁闽台为聚居地
4粤方言粤琼为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