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代开元年间名相,诗人。从政方面,他耿心尽职,直言敢谏。才华方面,他诗意高雅,为后世所传颂,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01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他是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幼年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才思敏捷、擅写文章。
他所写的五言古诗诗风清雅,语言朴素,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02
在为官仕途之路上,他遵循忠耿尽职,秉公守则之道。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
针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合理化的政策,如“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还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等改革方法。
并整顿吏治,任用贤能,起用德才兼备之人等。这些举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处于全盛时期唐朝暗藏的社会危机,巩固了唐代皇权的统治。
然而为官之道谈何容易,张九龄的从政之路中也遇到奸佞小人,使他的从政之路几经起伏。在去官赋闲归养期间,他也不忘为家乡百姓造福,特申奏朝廷为家乡岭南修通大庾岭梅关古道。
整个工程由他亲自勘察并指挥进行,对险峻的古道进行了修整,使南北通行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造福了当朝人民及子孙后代,并使当地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政期间张九龄曾先后三度入京为官,最终成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代名相。在任宰相时还看穿安禄山狡诈的性格,断言日后唐朝必受其乱,可唐玄宗并未引起重视。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张九龄返乡期间因疾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在他离世后不久,安禄山起兵造反,张九龄生前的判断果然应验 ,这场“安史之乱”致使唐朝迅速从“全盛”转向没落。
唐玄宗追思张九龄的远见卓识而悔痛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张九龄因其在世时的功绩和才华被后人所敬仰,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03
张九龄所作诗词《感遇》共十二首,均写于张九龄被朝廷奸佞进谗言而遭贬官之后。在此选其二首赏析学习。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评析:整诗阅读起来感觉平静,恬淡。前部分写了春兰和秋桂,并写出两种植物充满生命的活力。后部分写出“林栖者”指的是隐居山林的人士。赞美这些人如春兰,秋桂般高贵。
虽孤芳自赏,却也活出真我,不求他人赏识,只求活出自我的风采。
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评析:本诗前部描写了诗人对丹橘的喜爱,表达了丹橘的耐寒品质,并借描写丹橘虽然味美,适合进献嘉客,但无奈因通路险阻而不得进献的境况。
影射出诗人自身的命运与叹息,借物抒情,表达了自己“自有岁寒心”的志向品质却被重重阻力困住而不得施展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清高的品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图片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