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通常包含了许多性质的演出,例如音乐与搞笑等类型,而且通常只有在电视上播出。大部分的综艺节目会邀请现场观众参加录影,但也有现场实况直播。」这段话,是维基百科上对综艺节目的定义。然而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综艺节目不只局限于电视形式,人们随时随地观看综艺娱乐节目。吃饭、上洗手间、小憩、对着一块小小的屏幕哈哈哈。
午睡前听到舍友抱怨最新一期的《跑男》,说郑凯出现的镜头给得很少,因此他在节目中一脸不爽。换着以前的我,或许也会对自己喜欢的偶像在综艺节目受到不公对待而忿忿不平,现在认为不过又是一个「剧本」而已。说不定这是节目组故意设计的戏份,提高收视率的手段之一。娱乐节目利用国内蓬勃发展的粉丝经济,操控着粉丝们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罗志祥、韩庚发文斥《这就是街舞》不当剪辑
这是一个轻盈、流动、多变的物质世界,世界变得愈来愈小。什么都唾手可得,欲望的阈限也因此水涨船高。以前的我们多么容易满足,啦啦啦啦啦啦就是一天。一本书、一场交谈,一点「刺激」便可以畅泳很久。而今谁还有耐心静待昙花一现呢?靠无数个短视频来维持片刻的新鲜刺激,能为我们的脑袋里添上多少记忆呢?为了满足一群「高要求」的观众,节目组也是煞费苦心,亦或抓住了观众的心理,炮制出精彩戏份,让各方网上开撕,坐收渔翁之利。反正喜欢被骗的你,也不会深究。
以前接触性,还需「欲拒还迎」的手段,现在点开网页,波霸广告贴面而来
国内科幻作家韩松写过一篇《美女狩猎指南》,当时引起不少争议。主人公因为生活的无趣,参加了一个狩猎美女活动的俱乐部,后面内容几乎全是杀戮为主。猎奇的设定,更像是一部官能小说。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取的途径变得更容易,好像什么都唾手可得,因此我们的感官体验不停追索,什么都应该贪多,什么都不该放过。惟恐这些「刺激」太强烈反而忘了。
我对综艺节目提不上兴趣,但偶尔还是去b站逛逛,看几期节目的cut。不是怕落伍,而是为了增加谈资,和陌生人初次交谈的最佳话题。要评价一件事物,至少要了解才能批判吧?很多人认为B站只是二次元爱好者的聚居地,殊不知b站是个好东西。他们用来煲剧,我亦用来追——BBC纪录片等文化节目。然而最近报道BBC纪录片被曝造假,即便如此,我仍旧选择看BBC纪录片,如文中说的,「怎么说呢,因为BBC的广告政策,这些造假可以算得上是单纯的技术造假了吧……反正我看完不会想去买个狼或者树屋什么的。不说了,我的章丘铁锅到了,我去拿一下。」我宁愿看生肉,也不要纯粹得啖笑。要恰到好处地难懂,不是高深到费解,却需要反复仔细思考。有人看书只求量,逢人夸耀自己一个月内读了几十本书,我只读一本,同时收获了耐性和思考力。
[<u>心碎,BBC 纪录片被曝造假,豆瓣评分高达 9.8</u>](http://t.cn/RmcXR6v )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被卷入文化消费升级浪潮。没时间看砖头厚巨著,又想获得知识,于是付出一点钱,让知识付费快速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可以,有些只能靠自己历练去解决。仅仅靠这些知识付费和在线付费,只能得出飘忽的记性,列出一二三不足以解决错综复杂的人生难关。这些爆款知识或许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只是总结出来的那个人的专利。是他将多年的历练和积攒的经验化繁为简,终于归纳出几张白纸黑字。而你没经过内在的修炼,凭几本秘籍就想一步登天,空有「招式」而不修心炼身打好基础,未免也太不尊重作者了吧?
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马加鞭地更迭。今天还在讨论《偶像练习生》,明天这个已不再前卫。所以我们一部部剧集猛追,一块块碎片式阅读急看,生怕一天的功夫,就被人话「out晒」。如此「前行」算是前卫吗?念旧又是落伍吗?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名篇《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有一段话,「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重读经典,因为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同样地,「经典」不仅仅是书,还可以是古典音乐、山水画、挽起的水袖......任何事物,并不是我们追求它,因此我们认为它是好的,相反,正我们判定某种东西是好的,因此我们追求它。不要让碎片化怪兽吞噬我们,深陷技术性沼泽中。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无分好坏。当我们向前走,张开双臂拥抱新技术时,也可以回过头,望向一座座「山」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