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了一个月,今天终于一口气读完了《原则》这本书。
毫无疑问,这是上一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最heat的一本书了。无论我到那家书店,都能看到这本书被展示在“热门书籍”的展示架上。这到底有多牛逼呢?
先说说这本书的作者,瑞·达利欧(Ray Dalio),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被誉为“投资界的乔布斯”,总之这位老爷爷很厉害就是啦(而且有点帅)。
他在管理桥水公司的过程中,为了方便管理,逐渐总结了很多的“原则”,就是公司员工都要学习和遵循的“基本法”吧。那么桥水的成功,他认为这些“原则”是占了很大功劳的。秉承我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美好传统,他决定将这些超级犀利的原则分享给全世界,于是有了这本书。(另外还有一本投资方法的书《债务危机》也上市了。)
这部书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个人历程、生活原则、工作原则。这里就抽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分享一下吧。
个人历程
“投资界的乔布斯”和科技界的乔布斯一样,很早就找到了自己愿意投入一生的事业了,那就是做投资。无独有偶,这位投资界大神跟另一位投资界大神一样,12岁就开始进行股票投资(巴菲特是11岁)。那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人人皆股”。
其后,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孩子,还是毫无意外的进入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自己所热爱的专业。
接着开始实习和工作。辗转了两家投资公司,后来因为太野性了:演讲时找脱衣舞娘伴舞,还打了老板一拳,被解雇了。
1975年,26岁开始进入创业阶段——在一家小公寓里重启了他和同学曾经用来做大宗商品交易的小企业——桥水(寓意在不同水域间架起桥梁)。之后起起伏伏,经历了数次金融危机,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投资系统,又预测中了08年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最终桥水成为了如今掌控1600亿美元的大公司。
梦幻般的开局和梦幻般的成果,反正我柠檬了。。
生活法则
1、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
“现实”在中文语境中貌似又“势利”的意思,这里当然不是教人自私,而是教人接受现实、应对现实。作者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理解现实如何运行、如何面对。
2、保持极度开放的头脑
要想了解现实的真相,就必须充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处境。这就不得不提到书中出现最多的一组词汇,叫做“极度开放、极度求真”。
要了解现实就要保持极度开放的头脑,主要是两点:
第一,对自己所持的观点要有怀疑态度,首先因为你的行为和选择也许是非理性的,其次每个人都要自己的知识盲点,所以要随时保持警惕;
第二,充分与别人沟通,证实或证伪你的观点,通过与他人的分歧和碰撞,逐渐了解现实的真相。
3、理解人与人的不同
这里又衍生一个问题,如果自己的观点需要怀疑,别人的观点,是否也值得怀疑?于是出现另一个原则:理解人与人的不同。
简而言之,在请教他人的时候,需要了解对方的“可信度”。可信度包含各个方面,例如专业程度、个人性格、思维方式等。就像你不会去请教乔丹如何踢足球,请教贝克汉姆怎么打篮球,当然也许他们懂,但是“可信度”不一定高。
还要考虑个人背景、思维模式的局限。最简单的例子,高考填报志愿,那些60后70后长辈,肯定不是叫你做医生就是做老师的了,因为其余90%的专业他们都不认识啊。只要90后的叔叔阿姨,才会劝你去大城市,因为那里网速好、有空调!
那你觉得谁的可信度更高呢?
工作原则
1、打造良好的文化
和生活原则相类似,企业文化的原则也是“极度开放、极度求真”。
这里还包含一个原则叫做“创意择优”,就是做企业决策的时候,不信权威、不搞一人一票,而是通过“极度开放、极度求真”的讨论,选择出最优的方案。
怎么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每个人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对每个人在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以往的经历建立一个数据库(书中叫做“棒球卡”),从而了解每个人在不同领域中的“可信度”。
最终,将每个的人各个观点集中起来投票(叫做“集点器”),通过投票和可信度加权,计算出最具可信度的观点,然后就采用这个方案。
没错,这种决策方式更类似于一种计算机算法。这也是作者想要追求的目标,一个高效的决策算法。
个人认为这种文化在国内实行不太靠谱,“中国人”的“中”指的不是世界中心,指的是“中庸”,只要是中国人,那怕是华侨,思想多少都有点含蓄和委婉,要中国人的头脑极度开放、极度求真,且不说极度是极不可能的,大程度开放和求真都难。这种管理哲学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公司,需慎用。
2、用对人
用对人首先要找对人,找到价值观和能力都与公司岗位需求相匹配的人。貌似跟现在大多数公司没什么差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挺难的,要全面了解一个人,至少要6-18个月的时间,但是没有企业会愿意耗费这么长时间去观察一个人。
接下来还需要对人才进行不断的培训、测试、评估和调配。前面也说过,桥水是对每位员工都建立了一个数据库的,这种极度变态的行为,除了能用作决策加权,也更容易评估员工的价值。
3、建造和优化机器
一个组织就是实现目标的机器。管理者们所要做一切,就是维持这个机器的运作,从而不断实现目标。(所以我们真的是螺丝钉)
要维持机器的运作,就要有维护和维修。当公司每次遇到问题时,都要充分追究根本原因,看看是什么环节出错,是人的问题还是流程有问题?通过替换合适的人,或者更改合适的流程,保证机器能够继续高效运行。
每个零部件还需要有备份,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者,都要保证,随便那个人出了车祸,都有另一个人可以顶上,这就绝对保证了机器能继续运作。
最后说说
其实我看了一遍这本书,对很多地方还是一知半解,其中一个原因说起来有点失败,就是我不是管理层。我始终代入不了作者的角色,例如怎么招聘员工和解雇员工,我都没有接触过。而作者更多的,还是以管理者的视觉来看待问题,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更偏向于管理类的书籍。
但是话又说回来,管理方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不同的行业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医院的急诊室就不可能做到“创意择优”,还没等到计算出最优方案,人都凉了,这种组织,只能是权威型组织。
所以作者一开始就有一个很大的逻辑漏洞,他说这套原则令桥水成功了,就说明这套原则是行之有效的。这跟马云说“我能成功,80%的人都能成功”一样扯淡。局部的成功不能推出整体的成功。但如果否认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当然也是另一种谬误了。于是聪明的中国就发明了一个成语,叫做“见仁见智”。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原则,而最好是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做人做事,这样离实现目标或许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