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女神14——前线传来消息

一场战争的爆发,

引发了她的无限担忧。


她出生在富贵之家,

却心系穷苦之人;

她住在花团锦簇的花园里,

眼里却尽是受难之人。


她听见了主的召唤,

决心献身护理事业;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

毅然冲破种种藩篱。


她勇敢地蔑视世俗的偏见,

去从事世人认为的低贱的工作。


她每个夜晚,

都手执风灯巡视,

由于她以及她的团队的精心护理,

使伤员的死亡率大大下降。

她被伤病员们亲切地称为“提灯女神”。

她就是南丁格尔。


她生在意大利,学在德国,工作在英国。

她从小就有爱记日记的习惯,在她的日记本里这样写到:

1854年3月15日

不到中午时分,爸爸就匆匆地从外面回到家中,脸色不太好看,他告诉妈妈说,我们国家为了援助土耳其,对付沙俄,和法国一起正式对俄国宣战,一场战争即将爆发。

现在外面到处都是征兵的广告和应征入伍的男士。

我的心也瞬间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给揪起来了。

我走出家门,来在大街上,不时的就能看到妈妈送儿上战场,妻子送丈夫上军营的场面。虽然让人很是动容,但是我的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的难受。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可是远在万里之外的黑海附近的战争的硝烟的味道还是传到了国内。

在国内的士兵家属不断地收到了前方战士的来信。

士兵们写信回来告诉家人,自己在战场上的的经历,伤亡人数骤增,悲伤的消息在民间流传。

好像一夜之间,关于英国前线的不好的消息就在大街小巷上传开了 。

一些媒体想到前线获取真实的情况,以披露给社会。于是《泰晤士报》派出记者奔赴前线,实地采访,采访稿件迅速传回国内 。


我在从克里米亚前线发回来的报道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法国伤兵有修女照顾,

俄国伤兵有修女慈悲团照护,

唯独英国为何没有修女照顾伤兵?

况且英军的医疗救护条件非常低劣,伤员死亡率高达42%。

是啊!为什么咱英国就没有修女去照顾我们的伤病员呢?

是我们的修女不愿意去?还是某某不让她们去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

谁来回答这些问题呢?

当这些事实一经报界披露后,国内舆论一片哗然。

报纸上登载了克里米亚前线英国士兵的伤亡情况,很快真相大白,家喻户晓。

群众对士兵在战场上的遭遇十分痛心,他们认为军队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伤员得不到必要的照料。

外科医生不足,连做绷带的亚麻布都没有,伤员被送到医院后,得不到及时的清理,只是简单地盖上行军毯。

吃的罐头里的肉,不是腌制的硬邦邦的,就是已经生蛆了。

我终于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以前学到的护理培训知识,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我立即写信给我的好友海伯特部长的夫人,让她转交给部长。

海伯特是内阁重要成员,战时作战部 部长。

他会怎么回信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855年11月29日,伦敦社会名流共同发起成立南丁格尔基金会。英国人将这位女士看做新的“圣女贞德”。 南丁格尔到...
    婉㚥阅读 1,658评论 0 5
  • 1820年,南丁格尔出生于英国一个富有的家庭。她的父母希望她学习文学艺术。南丁格尔说:“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
    小妍子06阅读 721评论 0 5
  • 1845年12月的一天,英国汉普郡的一所豪华的邸院里,佛罗伦斯·南丁格尔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女儿要去当护...
    宁佳旺阅读 234评论 0 1
  • 今天教授《提灯女神》一课,这是我满怀期待的一课。因为文中的南丁格尔是世界伟大女性之一。这篇课文多次被优秀青年选为优...
    王栎涵阅读 1,110评论 0 9
  • 一场战争的爆发, 引发了她的无限担忧。 她出生在富贵之家, 却心系穷苦之人; 她住在花团锦簇的花园里, 眼里却尽是...
    南渡_北归阅读 760评论 9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