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今天阅读的这个部分,主要在谈的是什么?
婴儿在社会的摇篮中成长。在从他人的学习中,学习如何成为自己。
Q2:这个主题作者是如何传递出来的?
作者通过自上而下,结论先行,每个小节的按空间顺序的表达方式。总的来说,早期的社会发展从模仿他人开始,随后我们在一生中继续着这种做法。自我的幻象确保我们既能觉察模仿他人的程度,又觉得自己没有在刻意地模仿。当我们表现得社会化时,我们认为是自己在命令和操控,但是这种自主的想法只是幻象的一部分。我们比自己期望的更依赖他人。我们希望成为团体的一分子,而反过来,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举止。我们不能仅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要被他人接受。我们希望被他人评价,而在完成这个与自尊有关的强迫观念之前,我们必须要能够估计别人是如何想我们的。这需要我们发展对他人想法的意识和鉴别能力。
一是关于面孔。成人和猴子的面孔,婴儿都能辨认,是因为人类成长中的第一件事,就是识别出群体中的重要人物,早期面孔经验会对人脑进行塑造。二是关于微笑。社会性微笑被认为是高度喜悦的行为,微笑激发了我们大脑情感中心对快乐感觉的因应,这个中心一般是与面部表情相联系的。笑容会传染,不采取方法强化,也最终会消失。三是关于大笑。和微笑一样是社会性物种连接起来的强烈情感动机,我们用笑创造一个映射的自我,因为我们对自我的意识依赖于别人如何看我们,弗兰克尔“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助人存活的东西”,四是关于依恋。为什么小孩子爱黏着母亲?这是因为母亲在小孩子早期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依恋是一种进化出来的相似机制,以保证母亲和婴儿能够保持亲密距离,我们的婴儿依恋模式,会影响我们之后在生活中与伴侣的情感依恋。五是关于关键期。作者用10岁从丛林中走出的男孩,尝试通过训练重回社会生活,最终未能如愿的例子,说明生理和心理的教养对于长期的社会发展都是必需的。六是关于爱。作者通过孤儿在孤儿院呆的时间越长,孩子的恢复就越困难的事例,说明人类大脑发育十分需要他人的输入,如果缺少了这种输入,就会对正常社会行为的形成造成影响。七是关于孤独。通过幼猴在完全社交隔离中养育的实验发现,猴子和人出生的需要不仅是温饱,还是爱和关注,同样需要秩序和组织。八是关于模仿。模仿是一种最真诚的恭维方式,婴儿天生都是模仿专家,但他们只会为值得做的事情才模仿成年人。九是关于镜像神经元。就像是细胞在映射他人的行为,镜像神经元表现出了对他人行为和他人心理活动的共鸣。如果我的镜像神经元在我看别人的动作时被激活,这是因为我的行为已经与我的思想连接,我仅需要知道我在想什么就可以知道你在想什么,作者认为,我们虽然能够拒绝他人的影响,但是这不是我们的天性,我们中的大多数会采取新的行动来获得不同的结果,但是这只是对内在状态和驱动力的调整,我们常会这么做,却不总这么做。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不仅从他人身上学习有关周遭环境的东西,也在学习如何成为自己。在观察、试图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发现自己是谁。在成长的这些年里,我们所感受到的被映射的自我的幻象,是由身边人与我们自身的社交互动而建构的。
Q3:这个部分说得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有道理。
Q4:这个部分的内容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个部分的内容让我明白三点,一是为什么我们普遍有从众心理,有些人会被认为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是有根源的,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是从模仿别人开始的,但是,如果仅限于模仿,这种学习没有和自己缝合连接,就是死水一潭。二是不能错过人的成长规律,每个时期该做什么就要果断去做,不要想着日子还长,以后再说。三是人的内在需求需要被看见和满足。比如笑、爱、尊重和接纳等。
Q5:今天阅读的感受?
今天的阅读很沉浸,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闪过,睡在摇篮中的婴儿,他看到妈妈微笑地注视着他,叫着“宝贝“,宝宝笑了,妈妈又去帮他挠痒痒,宝宝”咯吱咯吱"笑个不停,宝宝累了不知不觉睡着了,妈妈凝视着他,不一会,宝宝醒了,妈妈问他,今天还听白雪公主的故事吗?宝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妈妈开始神采飞扬地讲起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