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做到“提笔卡壳”到“下笔如神”?
今天与大家聊聊总觉得没东西可写的情况,怎么破这局?
是不是问问deepseek,好像可以,但我们自己的内心都没有主意,就去问AI,好像缺点什么啊?
写作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而人类与动物、非碳基生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思考。
放弃这个主要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呢?
所以,我们先思考,为什么你总觉得没东西可写。
多数人的写作困境:越列框架,越写越卡壳
是不是每次写作都像一场“折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打开文档,信心满满地先列大纲、分章节、搭框架,结果半小时后,你盯着屏幕,连第一段都写不出来。
那种痛苦,简直比拔牙还难受!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很多人以为,写作就像整理文件柜,先把知识分门别类塞进抽屉,等用的时候拿出来就行。
但问题是,我们的大脑根本不是文件柜,而是一座“混沌工厂”。你越想把它整理得井井有条,就越发现里面乱成一团或者空空如也。
问题根源到底是什么?
这就得说到认知科学里的一个概念——“思维熵”。
熵,简单来说就是“混乱程度”。
思维熵高,意味着你的思维是无序的、混乱的,就像刚起床没洗头的头发,乱糟糟的。而写作呢,传统的方法要求我们直接输出低熵的内容,也就是把混乱的思维一下子变得井井有条。这就相当于让工厂跳过原料生产环节,直接包装成品。你说,这可能吗?
就好比你去菜市场买菜,还没开始切菜、炒菜,就让你直接端上一盘成品菜,这似乎行不通。
大脑也是一样,它需要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可我们很多人一开始就急着列框架、搭结构,结果大脑直接“罢工”,告诉你:我做不到!
所以,写作的时候,别急着把框架搭得死死的。先让自己把想法一股脑地倒出来,哪怕乱一点也没关系。就像做饭,先把菜切好、调料准备好,然后再慢慢炒,最后才能端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
下次写作的时候,试试先自由发挥,把脑海里的想法都写出来,哪怕是一团乱麻。然后再慢慢整理,你会发现,写作其实没那么难。
从这些素材中,抽出框架再去填充,这次序就对了。
写作不是整理成品,而是生产原料的流水线
很多人对写作的认知都搞错了,难怪越写越卡壳,越写越痛苦。为啥呢?因为我们都陷进了一个大坑里——把写作当成品整理,而不是原料生产。
写作=把脑中完整的观点翻译成文字?
当然不是。
很多人觉得写作就像倒水,把脑袋里已经想好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倒到纸上。
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心里早就想好了要买啥,回家把东西一放,完事儿。但问题是,写作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写作不是把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观点翻译成文字,而是从一团混沌的思维碎片里,一点点把东西挖出来,再拼凑成一个新的东西。
这就好比你手里有一堆零件,但你不知道能拼成啥,得先拆开看看,再重新组装。
所以,写作=将混沌的思维碎片显性化,再通过重组形成新认知。
真正高效的写作,其实是一个“逆向流程”。不是先想好完整的框架,再往里面填内容,而是先把自己脑袋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碎片全部挖出来,然后再去整理、重组。
这就好比科研论文的写作逻辑。
那些科研大佬是怎么写的?
他们可不是先写前言,而是先做实验,把数据、结论这些“原料”先搞出来。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先有了“原料”,你才知道自己到底研究了个啥,才能写出有说服力的“成品”——前言。
写作的本质,其实是把脑袋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碎片,一点点揪出来,变成文字。
这些碎片可能是你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想法、一个场景,或者是一个感受。它们本身是混乱的,但当你把它们写出来的时候,它们就变成了“原料”。
然后你再把这些原料摆在一起,看看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能不能拼凑成一个新的东西。
这个过程,就像你在拼乐高。
一开始,你手里只有一堆零件,但通过不断尝试,你会发现,这些零件能拼成一个很酷的城堡,或者一艘宇宙飞船。
这是一个从混沌的思维碎片显性化的过程。
大家想想,自己做职场材料,尤其是陌生领域材料,是不是这样的过程。
为什么“先生产原料,再组装成品”更高效?
第一, 降低大脑的负担。我们的脑子其实很懒,它不喜欢被强迫去想一个完整的框架。
当你一开始就要求自己写出一个完美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时,大脑就会直接“罢工”。
但如果你先允许自己把那些碎片写出来,大脑就会轻松很多。这就像是先给大脑“热身”,等热身完了,再开始正式的“比赛”。
第二,让思考自然流淌
很多时候,思考是不可控的。
你可能在洗澡的时候、散步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好点子。但如果你一开始就卡在框架里,这些思考就很容易溜走。
先写原料,就是给思考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它们能自然地流淌出来。
第三,发现隐藏的逻辑和关系 当你把那些碎片写出来后,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
可能一开始你没意识到,但当你把它们摆在一起的时候,新的逻辑和关系就会自然浮现。
这就像是你在拼图,一开始只看到一片混乱,但当你把它们拼起来的时候,一幅完整的画面就出来了。
所以,我们要建立思维显性化系统,解决总觉得没东西可写的问题。
思维显性化系统三步法
写作的本质从来不是整理已知,而是发现未知。而你,完全可以通过一套科学的方法,从写作小白进化为掌控思维的工程师。
第一步:自由书写法——激活思维混沌态
核心工具:意识流写作你有没有想过,写作其实可以像流水一样自然?
意识流写作就是这样的工具。
它的操作方法超级简单:每天抽出15分钟,用纸笔或者语音转文字工具,记录下任何涌入脑海的内容。(我早期的写作方法就是用这方法,反正随便写)
哪怕你写的是“我不知道写什么”,也没关系。
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持续书写能够突破大脑的“自我审查机制”,把潜意识里的思维碎片一股脑地释放出来。
这里有一个案例分享给大家。
从混沌到有序的奇迹有一个知识博主,曾经也被写作卡壳的问题困扰。他决定尝试自由书写法,坚持三个月后,他累计产出了200万字的原始素材。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字,经过整理后,竟然变成了200篇原创文章。这不仅解决了他的写作困境,还让他在知识领域声名鹊起。
第二步:思维捕手工具——碎片重组术
核心工具:碎片化管理 + 关联性重组当你有了足够的“原料”后,下一步就是把它们变成有用的知识模块。这里有三个超级实用的工具推荐给你:
Flomo、ima笔记:用标签关联零散灵感,比如#认知科学、#写作痛点。这些标签就像一个个小钩子,能帮你快速找到相关的碎片。
XMind思维导图(或幕布):可视化碎片间的逻辑关系,让你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内容可以组合在一起。
微信语音/讯飞语记:语音转文字捕捉即兴思维,特别适合那些突然冒出来的灵感。
重组心法:熵减公式与跨界嫁接
熵减公式:把同类碎片折叠为知识模块。比如,把所有关于“写作顺序误区”的素材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块。
跨界嫁接:把看似不相关的概念嫁接到写作流程设计中。比如,把“思维熵”这个概念应用到写作中,就能创造出全新的视角。
第三步:认知折叠术——构建思维模型
核心工具:金字塔原理 + MECE原则
这一步是把重组后的碎片变成一个有逻辑、有结构的知识体系。
你可以用时间、空间或程度等结构顺序来排列知识模块,同时遵循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样,你的内容就会变得清晰、有条理。
植入认知钩子为了让这些知识更容易被记住,你可以用一些有趣的比喻,比如“高熵→低熵”“流水线 vs 文件柜”。
这些比喻就像一个个钩子,能帮你把复杂的概念牢牢钉在脑海里。
比如,你有这样一些原始碎片:“写作卡壳”“列大纲无效”“语音记录灵感”。通过认知折叠术,你可以把它们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模型——“思维显性化三阶段模型”。(这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
这样一来,原本零散的碎片就变成了一个有逻辑、有深度的知识体系。
第四步:认知升维——从写作者到思维工程师
这套方法的底层逻辑,是把写作当作认知升级的杠杆。
它的核心是两个原理:
第一性原理:
通过写作倒逼思维有序化,把高熵的混沌思维转化为低熵的有序知识。
复利效应: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是对知识网络的一次重构。
就像滚雪球一样,你的知识体系会越来越庞大,写作也会越来越轻松。
终极目标让大脑从“混沌工厂”进化成“智能车间”,实现“输入即输出”的流畅状态。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你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清晰,写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第五步:立即行动清单
今日启动用手机录下3分钟即兴思考,转成文字保存。别担心内容是否完美,重要的是开始行动。
本周任务在ima中建立#写作痛点、#认知科学标签库。(这app是腾讯知识库,深度接入deepseek,可放心使用,且免费,无服务器繁忙)
把你的灵感碎片都归类到这里,让它们不再散落一地。
长期修炼每周完成1次思维导图重构,持续3个月。
你会见证质变的发生,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写作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
写作的本质不是整理已知,而是发现未知。
当你停止用“单纯列框架”束缚思维,转而用“生产原料”的心态拥抱混乱,那些曾让你焦虑的空白文档,终将成为过程。
混乱不是敌人,而是创造力的源泉。
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写作不仅能帮你表达自己,更能让你成为掌控思维的高手。
文末彩蛋👇
关注V私信我,送你一份《写作误区和破局秘籍》(含6个写作误区+破局实操办法,均是案例和实操方案等)。 加微信(action-good)备注:“写作”即可,0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