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稳定父母》Day2——作业是枢纽性问题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孩子写作业的问题常常让家长们头疼不已。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对作业充满抵触情绪,这些场景是不是无比熟悉?直到我翻开《高稳定父母》,看到“作业是枢纽性问题”这一观点,仿佛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许多困扰已久的疑惑开始有了答案。

书中提到,作业问题处于感觉线和能力线的交叉点,这两条线的任何关键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在写作业这件事上体现出来。

一、感觉线:情绪与关系的“晴雨表”

感觉线包含亲子关系、内心状态和对具体作业的感觉三个关键节点,它们像隐形的线,悄悄影响着孩子面对作业的态度。

亲子关系:决定配合度的基础

我有个朋友,平时和孩子相处像朋友,互相尊重。有次做客时,他轻声提醒:“宝贝,该写作业啦,写完咱们玩拼图。”孩子立刻愉快地坐到书桌前。而邻居总用命令口吻对孩子:“还不写作业,就知道玩!”孩子却嘟囔着不情愿,磨磨蹭蹭坐下后还一直分心。可见,好的亲子关系里,孩子感受爱与尊重,更愿配合;紧张的关系只会催生抵触。

内心状态:专注力的“开关”

曾认识一个小女孩,因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回家写作业时一会儿发呆,一会儿摆弄文具,平时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那天拖到深夜。孩子的情绪就像“开关”,焦虑烦躁时,专注力自然溃散,作业便成了负担。

对作业的感觉:兴趣与畏难的博弈

若孩子觉得作业太难,会产生畏难情绪——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数学应用题就头疼,盯着题目发呆;若觉得作业枯燥,便会敷衍——比如抄写生字时,笔画潦草、错漏百出。

二、能力线:习惯与素养的“试金石”

能力线则关乎自控力、统筹安排能力和坚持精神,这些能力决定了孩子能否高效、独立地完成作业。

自控力:抵抗诱惑的“定力”

同事的儿子写作业时,能主动把手机、零食放在客厅,全程专注;而另一个孩子,写作业时一会儿喊“渴了”,一会儿说“想上厕所”,半小时的作业被各种琐事打断,两小时都没完成。自控力的差异,直接拉开了作业效率的差距。

统筹安排能力:合理规划的“智慧”

会规划的孩子,会按“先易后难”排序:先完成语文抄写,再攻克数学难题,中间穿插10分钟休息;不会规划的孩子,一会儿翻语文书,一会儿拿数学练习册,忙得手忙脚乱,却没完成几题。

坚持精神:攻克难题的“韧性”

遇到不会的题目,有的孩子会圈出来反复读题、画图分析,哪怕花20分钟也要弄懂;有的孩子看两眼就喊“不会”,扔下笔去玩——坚持精神的有无,决定了孩子能否突破学习中的“拦路虎”。

三、破解作业难题:从“双线”入手找方法

既然作业问题是感觉线与能力线的交叉体现,解决时就要兼顾两边,逐个击破。

(一)优化感觉线:让孩子“愿意做”

改善亲子关系:用“商量”代替“命令”,比如不说“赶紧写”,而是“你觉得先写语文还是数学?妈妈等你一起检查”;孩子犯错时少指责,多引导——“这题错了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哪里没考虑到”。

疏导内心状态: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时,先暂停作业,陪他聊聊天、跑跑步,等情绪平复了再开始。比如孩子说“今天考试没考好”,可以回应“妈妈知道你现在不好受,我们先玩10分钟积木,再回来写作业,好吗?”

让作业变有趣:把枯燥的作业“包装”一下——比如背单词时玩“单词接龙”,做算术题时用玩具当“道具”,让孩子在轻松中完成任务。

(二)强化能力线:让孩子“能做好”

培养自控力:和孩子约定“作业时间”规则,比如“写作业时书桌只放当前科目和文具,手机放在客厅,完成后可以看20分钟动画片”,用正向激励帮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锻炼统筹能力:教孩子列“作业清单”,按“用时短→用时长”“简单→困难”排序,比如“先背古诗(10分钟),再做口算(20分钟),最后攻克作文(40分钟)”,让孩子学会规划时间。

塑造坚持精神:孩子遇难题想放弃时,不说“这都不会”,而是“我们把题目拆开来看看,第一步要算什么?”用具体引导帮他建立信心,慢慢养成“不轻易放弃”的习惯。


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亲子关系的温度、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能力素养。作为家长,与其焦虑“作业没写完”,不如从感觉线和能力线入手,帮孩子从“被动应付”变成“主动投入”。愿我们都能从《高稳定父母》中汲取力量,陪孩子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