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需要,再读了一遍《欧也妮.葛朗台》。
故事情节很简单。人物形象很鲜明,但它缘何能成为经典让我思考。
最近阶段的读书总是让自己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作者的行文模式。二是作者文中描写的细节。我想:行文模式是很多作家会常用的一种架构方式。例如,情节性的作品它更多地在于平衡状态的打破。如果家庭生活美妙和谐就失去了让我们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这也就是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正是平衡打破的需要让情节得以继续。
例如,《欧也妮》这本书,如果表弟夏尔不突然来到索漠城,那欧也妮也就一直是个受父亲驱使,甘于清贫甘苦生活的一个女子。她永远不会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对。
欧也妮的觉醒是逐步的。从欧也妮生日会上接受阿道夫劣质针线盒开始,到见到表弟夏尔,欧也妮对爱情懵懂地情感被激发出来。直至面对表弟不幸的遭遇,欧也妮纯真地带有圣母之爱的情感得到升华。作者笔下的欧也妮不沉溺于爱欲。她要的是一种纯真、纯洁的爱慕与好感。当梳妆匣风波后,甚至是受到表弟的背叛,欧也妮仍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爱情。
我想,欧也妮后来的爱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自己对懵懂情感的表达。葛朗台最后死了,欧也妮掌握财产大权了。她自由了吗?可以随心所欲地挥霍钱财了吗?我想并没有。最后替夏尔还的那笔债应该就是欧也妮追求自由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