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似乎过得格外的丧。
我的朋友梅子这个月已经是今年的第3次失业了。每次还没有到试用期,就面临着公司重组、裁员。因为是新人,又是女生,首先被约谈的就是她。
我远在海外的朋友vivi,也因为休产假的原因,原来的岗位被人替代,产假一结束就被迫离职。
打开微博,满屏幕都是物价涨了、女星被家暴了、妙龄女子遭遇不测,负面情绪、焦虑铺面而来,各种评论也都在感叹生存越来越难了。
“丧”、“佛系”、“人间不值得”这类词语变得格外受欢迎。
被家里催结婚很丧,拼死拼活买不了一套房很丧,努力了很久却发现别人轻而易举就升职了很丧,名校毕业工资还不到同龄亲友的一半很丧,月薪5万还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很丧。
每当此时,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幻灭感,进而上升到灵魂拷问:曾经付诸的努力到底值不值得?坚持下去还能不能得到回报?我的生活还会好吗?
01
我们的丧,很大一部分源自于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和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汉斯.罗斯林的《直面事实》一书中曾写到,由于新闻媒体“报忧不报喜”的宣传,我们通常会对现实世界有极大的误解。
人类大脑固有的本能机制,让我们控制不住地把世界想象得极为危险。
在远古时期,这种恐惧的本能能够让人时刻警惕可能存在的威胁,但时至今日,它过于放大了坏事的影响力,助长了悲观的情绪。
媒体为了博人眼球,通常无法做到真正客观的报道。我们看到的坏消息,也不是全部的事实,而是根据层层筛选的结果。
如果把零星的负面新闻,当做是世界的全貌,那杞人忧天就会在所难免。
就像当年70后评价80后不靠谱,如今90后又被称作是垮掉的一代。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并没有什么道理,80、90后们仍然扛起了社会的重担。
02
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奇特的传统,人人都渴望成功。
但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没有年入数百万,没赚到豪宅、名车,没成为人人艳羡的“人生赢家”,你就不是成功的。男人们幻想能有上亿身家,美女相伴;女孩们幻想有上亿身家的伴侣,衣食无忧。
除了成功学,财务自由也是现在大家所追捧的。
某某创业抓住了新风口,身价翻倍;某某抄底股票,一夜暴富;某某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所有这些案例无一不指向的是,年轻、迅速致富、一劳永逸的财务自由。
其实,大多数人追求的成功,只不过是财富、权利的化身;大多数人追求的财务自由,也只不过图的是长久的轻松、不劳而获。
03
这世上有没有不需要努力和奋斗,就有数不尽财富的人呢?
有。
但绝对不是你我这些普通人。
世界上的资源和财富都遵从正态分布的原则,极端贫困和极端富有的人只占1%,而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中等水平。
所以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人努力了就能获得财富和成功,大多数人在碌碌一生中,有得也有失,快乐和失望并存着。
于是丧,就变成很多人逃避痛苦的完美借口。
“生活总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
“只要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
然而不同的是,有些人的丧只是一时,有些人的丧却是一世。
04
前段时间,我所居住的城市深圳,遭遇了近年来最强力的一次台风。
台风来之前,全网都在担心广东人的安危,只有广东人自己关心明天会不会放假。
台风来之后,尽管马路上一片狼藉,但坚韧的广东人穿山越岭也要去上班。
我的同事小P,从实习到工作总共3年,搬了5次家。每次搬家收拾东西到累瘫时,就会有种想要回老家的冲动。
爸妈的存款负担得起老家的房价,不用四处漂泊,工作也不会像一线城市那么累。
可是后来又想,回去没有人脉没有资源,基本找不到什么好工作,留在一线城市才有更好的发展,于是就这么一直留了下来。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时灰心丧气,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信心。有时候会过度地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
可是一觉醒来,一顿大餐之后,亦或是仅仅吃了一个好吃的甜点,就能让很多人又恢复元气,满血复活。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要接受自己和别人并无什么不同,承认努力、挣扎之后不一定能够成功,毕竟,这些才是生活的常态。
那些想做却又做不好的事情,一点点去学习,一点点去提高,得到的是积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那所谓的“一点点”有多么惊人的差异。
无论结果怎样,努力才是我们应该一直坚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