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就要过去了,曾经定制的读书计划都实现了吗?
我曾定制要读的书籍,只实现了一半不到。要读的书太多而时间太少太少。自读书实行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读书计划做读书笔记。不知不觉读书成为了我的习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都会选择读一些文字,因为想要争分夺秒的利用时间,让自己活得充实有价值,坐地铁,去排队,去逛街,随时都会听一本书,总之会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学习,不过现在已好久没有这么做了。
曾看简友写有这样的文章:“书读了很多但是都不记得内容了,大体上读过的书籍都是一样的换汤不换药。”有些人读过很多的书然后拿出来摆设只为了博得他人的倾佩和赞赏。但其实我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读书不要一味地追求多和快,而应注重读的精,能把读过的书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才算是真正读过书。
道理很多人都懂,然而真正能做到的人极少。尤其是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读了几本书是就能立刻解决焦虑,谁不愿意呢?他们疯狂的买书,只为了解决一种认知缺陷带来的焦虑。只为了寻求书被快速读完被征服的快感。当问他读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感想之后他懒得去思考和总结,张口就是那样啦,多数描述的是一个大概模糊的印象,其实是读过的书什么也不记得了。我也曾是这样,读书只求快,看完一本书,不在乎里面的精彩片段和令人深思的东西只在乎故事的情节,大概能说出数书的内容之后就把书给扔掉了。要是有人询问我要推荐一本什么好书给他,我可能一本也说不出来。
因此我不建议读的书越多越好,人的渊博不在于读的书多,而是在于读的精。
过去我很喜欢读纸质书籍,现在因为时间有限,想要读得精又读得多,我选择了听书软件,听一本书只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知道这本书的精华,这实在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当坐车,排队和吃饭时一个人有很多的碎片化时间这些足够听多本书了。我用一天的上班空隙时间就听了3本书。还做了听书笔记。后来看到有位网友留言说是非常不赞同听书,他个人的观点是一本书作者花费心力去写的需要细细品味而听书只是写书稿的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加工的变成了别人的东西,这东西是他人思想加工之后的产品。看到后我感慨听书很适合快节奏人充实自己的一种方式,听书只不过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并非是作者的原创作品。
今年我听了很多本书,真正想起来的没有多少本。那些听过的书只记得是好书,只记得那些强烈的推荐语言。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在听他人推荐本书的益处。虽说都有精华,但印象也没有太深刻,大概是一种浅浅的认同过,之后就没有太大的印象。此后我也很少听书了,那些参夹了他人的观点的听书评语更是在被动的接受他人的观点,在接受观点的过程,原本自己有思考的能力,但最后都被弱化了,不记得当时是反驳的观点还是赞同的观点了,渐渐的就认可了他人的观点,失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直到后来写作,我才发现,当我写一件事情时,往往没有观点,也找不到新颖的观点,很难去思考如何才有观点。听书到最后我都不记得书的内容和精华了,就算是当时记了笔记,不翻看就会想不起。听了很多书,才发现和没有听书是一样懵懂的状态。我开始放弃了听书这样的习惯。甚至连偶尔看书我也放弃了做思维导图的习惯了,思维导图做得很漂亮,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给人努力的错觉,笔记做得再好,写过一遍再也不会回头翻阅,这是人的惰性。当我放弃做笔记而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思考书里的一些观点时,我发现,我对这本书印象更深刻了。读书做笔记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把书里的精华吸收为己用。如果这样的吸收因为有笔记而留到日后,必然会成为一种拖延的习惯。
后来,我很少再做读书笔记,也很少看纸质书和听书了。时间有限平时我也会看网文,公众号订阅的文章有兴趣的总会打开来看一看。没有时间看书时只能通过网文去搜集素材,但后来我发现利用这样的碎片化时间看网文令我失望,素材总是找不到满意或是我想写的观点早已有人写了,然后自己写文章,写着写着不知不觉成了“抄袭”他人的素材和观点。网文并不是一种系统性获取知识的途径,网文更多的代表个人的观点,网文并不适合提升自我知识体系,所以很快我也放弃了看网文的习惯。
《沉思录》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看书以及与他人交谈不过是在接受他人的观点罢了。自己真正思考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存在。
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人都活得无比焦虑唯有利用一点碎片化时间去看点东西似乎才能解决掉焦虑。但我并不建议利用碎片化时间,正如漫画家蔡志忠老先生所言:碎片化时间不值钱!如果一个人能在碎片时间听完一本书,或看完一篇网文并不能代表就能有所收获,因为这个过程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并不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样的信息都会有,自己无法判断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有些信息根本就不需要却不自主的植入了自己的脑海影响自己的价值观。
最科学的做法就是,利用整体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利用整片时间创造超高的价值!我会在自己休息时间用一整天的时间去看书然后慢慢的思考书里的观点,尽管进度很慢,但我很知足,一个完整的时间段是属于我的,我可以在这段时间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顺带深度思考。读书重要的不是读,而是思考,现在的社会最稀缺的是什么,什么才值钱。
知识焦虑的时代,人们在贩卖时间不知觉的解肢你的注意力,贩卖知识不断的解肢你的价值观,贩卖解药不断制造焦虑然后帮人解决焦虑。
曾看到一则短励志语,废掉一个人只需要给他一部手机就够了。人是如何废掉的呢?
第一:只获取碎片化信息。几十秒的抖音视频半分钟的热点文章,只能让你获得嘴上有问,胸中无料,没有沉淀下来的内涵。
第二:假努力,做事三分钟热度永远都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懒惰放弃。可能是买书三分钟也有可能是锻炼三分钟,自律三分钟等等。
第三:只能听正面的评价听多了你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正面的评价是来自身边的人也有来自网络上的赞美,这些都使一个人快速的迷失掉自己。
第四:沉迷于短期的快感,只沉迷于那些唾手可得的快乐,而不是为自己长期的快乐而努力。比如沉迷于刷短视频的快感,还有沉迷于香烟酗酒那些容易得到的短暂的快感。
第五:哄骗自己觉得比任何长辈都优秀却看不到自己在同龄人当中的位置。比如总是认为自己看过很多短视频见识广懂得多,个人容易变得傲慢与人相处给人感觉很虚伪。
真正有学识和内涵的人从不会珍惜碎片化时间,也从不会认为碎片化时间能创造出超高的价值。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和思考上。整片的时间用于反省和思考,这也是牛人与众多普通人拉开距离的原因。
我很喜欢这样一段话,摘抄下来与此共勉:“普通人沉迷于读书,看报像和黑洞一样贪婪的吸取知识形成泛知障碍,高手则擅长反省内观,研究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找到真实的自我,从而悟透每个人自我的本质真相,瞬间看懂所有人,众生皆是自己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