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一节,我的思绪跟着作者一起飘回了自己的小时候,…
我是一个95后,从小放大回想起来阅读量最大的时候,也是对知识渴求最丰富的时候,应该是小学和初中了,尤其是小学的中学段和高学段衔接到初中时,那也是我比较早熟的时候。那时候的我进入了朦朦胧胧的青春期前期,从看儿童畅销书,像杨红樱写的非常男生,非常女生,到男生日记,女生日记,以至于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亲爱的笨笨猪等等,她的作品占据了我童年时期阅读书目的一大部分。其他的便是郑渊洁老师的皮皮鲁系列,鲁西西系列。
再到小学六年级时,已经开始走向青春文学,看家长竭力阻止的言情小说。初中抛开言情小说之后,看小说,那时候进到书城三楼找青春文学类,最显眼的地方放的便是郭敬明的作品,小时代一系列乃至他整个公司旗下的作者所的作品我都非常迷恋,基本达到了出一本买一本的追星程度。这样一看,我从那个对知识最渴求的时候阅读的书,好像基本上不是什么特别有用的书。但现在的我并没有为这些过往阅读的可能没有营养的书而感到遗憾,恰恰相反,这些书带给我课余生活的丰富,让我知道了人类情感,原来是如此复杂的;也让我跟着作者去游历大山名川,在旅行中看到大好河山;更让我在迷茫之时能够找到情绪的宣泄,或者一些相对正确的自我梳理。
初中之后,我便转向阅读王小波,李银河诸多此类有哲学性的作家作品,去读他们所经历的年代,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再后来对青春的迷思,让我转向了工具书类的阅读,我开始逐渐的学会引导自己,调整自己,那时候学会的自愈,包括现在的我也同样受用。可到后来上高中之后,因为学业的繁重,我逐渐对课外书渴求的程度就大大下降了。直到大学时期,到图书馆里借阅的一般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现在工作以后,便向永梅老师说的那样,只留下碎片化的零碎知识,从社交网络上截取片面的信息。
这一节让我很好的看到了自己以前阅读经历的成长,也对比了如今的我在阅读书目数量上如此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