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真正开始了,你就会后悔没有早点开始。读书这件事尤甚。
初中高中每天沉浸在题海中,有高考的压力,读书是奢侈的事情。
到了大学,看见图书馆海量的图书,一下子就蒙了,哪本都想读,走马观花一样从一排书架走到另一排的书架,读书成了困难的事情。
困惑的时候,哲学心理的书每天捧在手里;
伤感的时候,中外名著小说又堆在案头;
老师推荐了图书,又忙不迭的去搜来看。
于是几年下来,读了很多书,也忘了很多书。看似读了很多书,其实并没有真正读进去书。困惑没解、伤感还得自己疗愈,学院派的专业书也消弭不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
走出大学,各种任务、项目、琐碎杂事扑面而来,手脚并用才能勉强应付。也有时间,也有空闲,要么为恋爱神伤,要么为小情绪眼望星空,总之,读书成了不紧要事情。
后来从事培训工作,讲课时需要什么资料,就去买什么书。利用完了,也束之高阁,一本本书,被读得支离破碎,读书又变成了功利的事情。
直到变成两个孩子的妈妈,直到一边工作、一边兼职讲课、一边家里家外零零碎碎的事情需要处理,直到在好友的带动下参加了一个写作班,才学会真正的读书,才发现读书是最必要的事情。
一本书真正读懂了,读透了,框架了然于胸、金句记在脑子里,工具想跃跃欲试的应用,才终于找到了学习和读书的乐趣。才有了那种踏踏实实、沉甸甸的感觉,才真正明白“人丑就要多读书”不是一句调侃,杨绛先生的“你想的太多,书读的太少”也不仅是一句忠告,读书真的可以帮你解决很多人生难题。
特别在主题阅读的时候,把该领域的好书都买来或借来读完,都写了读后感和书评,会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有了整体的认知。几本书相互补充,观点和角度各不同,统一在你这里做了整合和归纳,似乎就获得了一种底气。这是刷多少朋友圈、看多少公号文章换不来的。
如果是年轻人,如果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能够就相关领域展开主题阅读,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这真的是兜兜转转多年的读书经历总结的血泪教训。
没办法,不再年轻,只能奋起直追。但作为一枚中年妇女,能坦然、安静的读一本书简直不要太安逸啊!于是只能像鲁迅先生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把别人逛街逛淘宝的时间都用来读书。
每天包里必备一本书,坐车时想书里的内容,没事的时候想作者的思路,连给孩子喂奶的时候都要想怎么应用书里的方法。到了晚上,把两个孩子弄睡,火速去书房开始奋笔疾书,提炼书里的干货,挖掘自己的所见所感,然后整理一篇条分缕析的书评。排版、检查、设计、配图,弄完往往都下半夜了。
碰到老二不睡,老大辅导作业、老公不在家的情况,眼看着当天读书写书评的任务完不成的时候,真是百爪挠心。
共同读书写字的好友比我还悲催。她的龙凤胎宝贝才两岁半,缠着她不要太紧啊,上海本来睡的就晚,她的写文往往是从23点开始的。
人到中年都说不惑,可我们每天被新知识冲击和裹挟,大脑中有太多的疑惑等着去解开。也许说不惑的,可能是人为的给自己设计了个金钟罩吧,把那些新知识新技能隔绝在外了。
人长久的只和自己对话,只相信自己的那套东西,如一潭不流动的水,怎么可能不油腻呢。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我最想说的就五个字:读书需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