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自己这持续写作思考的习惯已经养成了,现在如果一天不静下来写点东西,总感觉这一天过的空唠唠的。
在这持续的写作中,也造就了自己耐心思考的习惯,原来没有认识到,如今在回顾发现写作真是一个让自己思考的好方法。
当我们在谈写作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除去我们虚构的故事外,大量的写作其实就是对于信息的整理过程,对于我们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系统逻辑化的表达出来。
爱因斯坦说:关于事物的一切认识都完全是对感官所提供原材料的一种加工。
没错,思考即加工。
但加工方式又有哪一些呢?我尝试把自己历史写作的内容进行了抽象总结,试图找到这其中的规律,基本上我发现自己的思考基本上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概念定义;
2、寻找真相;
3、总结规律;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基本上是基于这三种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思考模型的。
概念定义:所谓的概念定义,就是尝试把自己常用的概念进行了重构。
为何要重构,是因为很多概念自己压根就没有正规的学习过,都是通过妈妈的声音传递过来的,而妈妈又来自妈妈的妈妈传递, 一层层的传递就造成了概念的模糊。
或者说这些概念每个人传递的时候本身就没有被正式定义过,所有人的理解不过是通过眼神,意会顿悟完成的。
我们说要活的明明白白,就首先要把我们活下来所需要的普遍概念定义的明明白白。
例如赚钱其实是换钱,用自己能力解决别人问题的交换过程。例如成本,就是对方不愿意付出的财富。而不仅仅是金钱才是成本,还有体力成本和脑力成本。例如教育,不仅仅是应试,还有素质和认知教育等等。
很多概念随着定义,让自己更加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该如何决策事物。
正所谓:定义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方式。
第二个思考方式,就是寻找真相。每一天我们忙碌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一些表象,即所谓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但仅仅看这表象我们是无法找到真相的。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和洞见,顺着我们忙碌的行为去探索追问我们忙碌的真相是什么?
在这不断的思考中,就养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能力:
学会快速区分事物的手段和目的。
很多时候,我们彼此沟通中产生的的冲突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方法存在好坏,更是因为方法背后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形成共识。
没错,我们大部分的冲突是来源于问题的定义出现了偏差,即我理解的问题和你理解的问题不一样,于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标准自然就存在了差异,冲突在所难免。
让我们回到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认为的表象。
这两年的思考中,当日常我们再碰到冲突的时候,我就学会了不着急辩论,先去寻找方法背后的问题和需求是否一致。当问题和解决的标准统一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哪个更容易接近标准自然就容易形成共识。
这就是真相的力量。
再来看第三个思考方式:总结规律。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看一个道理是否认同取决于这个道理是否可以解释自己经历过的,看到过的事物。如果可以解释,那么自己就很容易认同这个道理。
其实,我们认同的每个道理就是别人总结过的规律。
哲学上说一个道理是否强大,取决于三个维度:自洽,他洽和续洽。意思是这个道理可以解释通自己已知的事物,可以解释被人知道的事物,还可以解释未来的事物。
所谓的总结规律的价值就在于此,可以形成自己生存的逻辑模型,能够用更简洁的方法表达更多的事物现象,你的观点之所以可以说服对方,本质上是道理可以解释对方看到的事物现象,即所谓他洽。
经常抽象思考,就容易练就自己对很多事物总结归纳的能力,并形成更抽象的简洁规律来表达。例如我经常说:自律是无法靠坚持持续的,真正让自律可以持续的动力来自期待的成就感。
这就是自己在每日思考和运动中抽象总结出来的规律,让自己真正可以持续下了的动力就是因为自己做这件事情真正尝到了甜头,而不是每天都在逼着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
这就是我思考的三种方式,或者说我对于信息输入后的几种加工方式。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决定了这个人生存决策的质量,养成持续思考的习惯,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优化生存的算法。
每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