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叶封弟”开启了晋祠的序幕,三家分晋、豫让漆身这些都太古老了。晋祠的水如今并不突出,然而晋祠的建筑却在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不过,当年与高中同学春游去晋祠,我对此一无所知,眼睛只盯着水里亮闪闪的硬币看热闹了。
热闹的事还有很多。
小时候,如果说乡间娱乐的话,那当然就是晋剧了。
乡间唱戏,多是求雨、祭祀或喜事时才有的热闹,而我读书的小学教室,就是唱戏时摆神像的地方。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咚咚锵锵的配乐让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乡民浑然忘却了生存的艰辛,只剩下千秋几出戏。
戏曲的内容不外乎是忠孝节义,善有善报之类的。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看戏的间隙,用他们有限的词汇去解释戏文中半文半白的唱词。虽然晋剧的唱词偏于通俗易懂,也有一些文言词汇。我记得我大约是二年级的时候,回到城里上学,还用老家的“禀”威胁小伙伴要告诉老师他们的劣迹,结果被小伙伴嘲笑的灰头土脸,他们是直接用“告”字的。
《打金枝》和《三娘教子》是我看过印象最深的戏。记住《打金枝》不在于昇平公主嫁给郭暧的传奇,在于那一身看起来金光璀璨的戏服满足了小女孩的公主梦,还有那种把帝王家的日子过得跟平民百姓一样的热闹、喧嚣的世俗情。
帝王将相的传奇人生,《三娘教子》里“幼苗欲壮要浇水,小树成材常捅拨”的传统教育,王宝钏苦守寒窑一十八载的隐忍与荣华,包拯大义灭亲的刚直,这些构成了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点暖色,也成了我的生活启蒙老师。而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老百姓称为戏子的,只不过能在唱戏的这几天享受比普通农家饭食好一点的“派饭”,也就是轮流在做得起“派饭”的百姓家中吃饭而已。唱完戏,这些辗转于乡间的艺人又去了哪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人,也渐渐消逝在历史的烟云里了吧。
附:打金枝唱词选段
国母我讲话都为你,
愿你们相亲相爱和和气气到白眉。
劝把男来再劝女,
不肖的蠢才听仔细。
假如你父皇寿诞期,
驸马不来你依不依?
手压胸想情理,
你何不将人比你自己?
你虽然是个帝王的女,
嫁到民间是民妻。
从今向后要留意,
赔情认错不为低。
国母我嘱咐你牢牢谨记,
从今后夫妻二人和和美美。
后记:前几天在阅览室看到一本书,描写川剧的民间演出团体,演员平日务农打工各有生活,演出频繁的演员觉得收入超过打工,也算是另一种独特人生吧。有时间补图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