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在北京读研究生,正好有奥运实习生的项目,就开启了一年在奥组委工作的日子。这段生活和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关系不大,却是一段有趣的回忆。我实习的地点在离西直门不远的一个大型体育馆,我在那里见到了一些和我原有的生活轨迹不太可能产生交集的人。
比如媒体部的负责人,是某直辖市的著名电台主播,有些年轻的志愿者,据说从小听他的节目长大,是他的忠实粉丝。他特别会讲段子,又有表演能力,经常在办公室里面模仿一些知名人士,也会模仿团队中的同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能讲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声音很有磁性,比赛时听他的英文播音,是一种享受。他特别热爱这份在奥组委的临时工作,会语重心长的对年轻的实习生说,你们真幸运,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宝贵的经历。
还有负责团队安保工作的小姐姐,毕业于某军医大学,当过护士,转业后工作在敏感的安全局,据说是便衣和着装的安保人士在场馆内的联络员。她讲起自己的故事来,总是让我们张大嘴巴,感觉就像电影中的女特务。比如经常运动装扮的她,为了工作需要,会穿起高跟鞋和西装,坐在酒店大厅里,装作看报纸喝咖啡,只为全程盯梢他们的"目标",在她心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如果国家需要,她愿意献出生命。
前国家女排队长也在团队工作,相比起赛场上的凌厉,日常中的她,是低调而不苟言笑的。她总是很认真,让人很踏实的感觉。还有她的裤子,永远短一截!团队还有北京市某区的发改委副主任,某县的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等,他们让我见识到,像八股文一般严肃无趣的公文,也能体现出深厚的功力,正如严谨的机关工作,其实都是很考验智慧的。
期间我被借调到冬运中心,参与一些赛事的组织工作。在那里近距离的接触到一些国外的运动员。比如新西兰的冰壶队伍,全部由业余的选手组成,队伍里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镶着金牙的公司老板,形形色色。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冰壶有着发自肺腑的热爱。来自加拿大的裁判长,第一次到中国,他很惊讶北京这么现代化,和他心中的样子完全不同。导游带他去了秀水街,他开心的向我展示淘来的"ralph lauren",他觉得质量超好,价格又便宜,而且还可以讲价!另外老外们都很喜欢中国的美食,不管是烤鸭、火锅、烤肉,他们都喜欢得不得了。
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有机会留在体育部门工作,我放弃了这个机会。如果当时的我做了不同的选择,人生轨迹会就此改变,也无法想象后来的我,又会经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