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1天写作训练营的最后一天,中间有两天完成了一篇文章,所以总结下来共打卡18天。有三天发了21块钱的红包,算是为自己的拖延症付出的医药费。
回顾
先回顾一下,21天前我们培训的内容。让时间再回退到2017-11-04,这一天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聚集到了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3号国华投资大厦1105室的一个叫“汉”的会议室里。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我是第一次一个人去北京分公司,找路折腾了会儿,导致我迟到了两分钟,最后一个人走进会议室,一种尴尬和歉意油然而生。经过简短的自我介绍暖场之后,我们便进入了正题。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写作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写作可以帮助我们记录,记录曾经的思考,记录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或者掉进去的坑,吃一堑,长一智。写作还可以打造个人影响力,比如刘未鹏,虽然中间从2012年停更之后,一直到2015年,才又开始接着更新。他的博客的质量很高,虽然和他同时期的写手还有一些,但是他确是将内容变现的典型案例之一。说到第二个好处内容变现,还有一个领军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吴军博士,他的著作《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都是值得看的书,一开始也是由散落在 Google 黑板报上的博文整理而成。第三个好处就是可以打造高质量的社交,这里阅历不多,就不举例了。
其次是写什么?
需要建立写作思维,如果一开始不知道什么是写作思维,可以先模拟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可以考虑这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比如学到的技术,小知识,技巧,某个理论等;一方面是感悟,或者称之为自己的理解,比如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人生思考等。这里也需要有素材收集的意识,如果以前没有,现在该有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图,一句很经典的话,一篇很有启发的文章,一首很有哲理的歌等。如何才能有素材,多阅读,多观察。
然后是如何写作?写作包含哪些步骤?
写作的时候,通常会包括选材、构思、举例等一系列的步骤。选材在写什么的时候已经阐述过了,如何构思呢?通常可以通过这个范式进行:现象列举 → 内容解说 → 原因剖析 → 解决问题 → 表明观点。
以知识类文章举例来讲。先明确受众是谁,这篇文章为谁而写。然后表达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态度是什么。阐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该方法为产生前,别人是怎么解决的。对比不同的方案或者产品,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优劣是什么。分析未来的趋势,过去是怎么样的,现在是怎么样的,将来可能是怎么样的。当回答完这些问题,一篇文章也就快成型了。当然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一定需要在一篇文章里回答所有的问题,可以选择一方面,深入分析。
接下来写完就完了么?我并不知道写的好与坏怎么办?
其实自己写完了并没完,总可以找个身边的人,这个身边的人也可以是自己。先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不通顺的语句,有没有使用不恰当的标点符号,有没有将现象描述清楚,有没有谈到现象的本质,有没有联系到相近的一些关键词,结构是否还可以改进,段落划分是否清晰,自己的观点是否能站得住脚等。总之一句话,抱着持续改进的心态,不断的寻求反馈。
如何甄别反馈的对与不对呢?到底怎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呢?
这里就需要自己也有一定的判断力了,不能人云亦云。好的文章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 争议性话题
2. 总结性经验
3. 洞见性观点
4. 故事性描述
这里说到的争议性话题,并不是号召大家都去抢热点,故意写一些博人眼球而并无实质性东西的文章,而是说阐述自己的对一个争议性话题的观点,然后引发他人的思考和讨论。总结性的经验,往往是读者关心比较多的,而且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地方,我遇到过这种问题,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你遇到这个相同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借鉴相同的方式来解决。可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可以是一个确切的答案。我们都称这种东西为“干货”。如果既有干货,又有故事性的描述,那这篇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了,既能引人入胜,又能授人以渔。
精雕细琢之后,终于完工。这样就算完了吗?写到这里会有成就感吗?会鼓励自己接着写下去吗?
当然不算完,这样就完了的话,顶多就是孤芳自赏,可能自己默默的会感受到成就感,但是并不能带来太多的成就感。很可能下一篇也就是半年之后或者更久了。要带来更多的成就感,我们就得选择好平台将它发出来,做点自己能所力及的几乎零成本的推广。加上分析工具,统计浏览量,点赞书,转发数,打赏等。每天看看自己的文章造福了大众,影响了他人,尤其是当有人打赏的时候,内心不由得会砰砰砰几下。
我怎么知道往上面平台上发?它们会接受我的投稿吗?投出去会有人看吗?
其实说到投稿,这已经属于内容传播的范畴,和写作的关系已经不那么密切了。首先自己需要明确自己的文章的内容定位,或者说自己文章面向的受众是谁,因为不同的平台,受众也不一样,对文章类型的偏好也不尽相同。其次是展现形式,可以以纯文字配上图发,也可以做成一张图片往一些对字数有限制的社交媒体上发,甚至还可以做成音频视频,往一些MOOC平台上发。选择这些平台之前,我们最好观察分析一下他们的读者画像是什么样的。阅读习惯,认知水平,阅读偏好都是比较重要的考量指标。明确了这些指标,也就意味着我们对渠道的差异点有了整体上的了解,自然后续就可以有选择性的投稿了。由于现在快餐化的阅读方式盛行,推荐文章一开始就开宗明义,阐明主旨,不然一些平台生成的文章简介很难吸引读者点开阅读。
总结
回顾完了写作训练营的内容,再来看看这我这些天的产出。有五篇是自己的对工作中一些细微之处的观察,有四篇是生活感悟,有七篇是读书笔记,还有一篇是总结。这个写作训练营给我带来的最有价值的地方莫过于让我认清了对于一般写作的一些固定套路,让自己不再茫然和恐惧,要写出能获奖的文学作品另当别论。其次连着21天的坚持,带来的效果不仅是每天都要写东西,还有每天都要读东西,因为不读文章,就会发现自己在想写的时候感到灵感匮乏。要问21天真的能培养出写作习惯吗?也许不能,但是要是真的坚持过21天,你也许会获得额外的收获。
尤其是最近还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深深地体会到,阅读和写作是息息相关的。写作是自己通过选材、构思、丰富内容、成文。而阅读则相反,是需要从一篇文章中找出作者的结构、观点、表达观点的思路。
因此,如果一个读者不写作,便不会一个优秀的读者;如果一个作者不阅读,便成不了一个优秀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