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多好的日子,可孩子,你为什么选择纵身一跳?你可知道,你这一跳,你就什么都不会拥有?你这一跳,你所有的梦想都成空?你这一跳,将会有多少人为此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15岁,多好的年龄!正如冉冉而起的朝阳,即将闪耀发光,却因你纵身一跃,戛然而止。我不知道你到底经历了什么,有人说是你是因为家长阻拦你玩手机,有人说你是因为老师批评,也有人说你是因为告白失败……不管因为什么,这一跳后,你就再无机会实现你想做的事情。
都说现在大多都是玻璃心,可这样的玻璃心是天生的吗?不,绝不是。还记得去年刚开始通知在校就餐时,一个二年级孩子因为不愿在校就餐,跟父母说——如果让我在学校吃饭,我就不上了。父母居然答应了。当时我很难理解。因为孩子哥哥在我班,孩子妈妈跟我说了这事,我说了我的看法,孩子妈妈也明白我的意思,后来两个孩子都在学校吃,而且表现很好。面对孩子,家长们没了底线,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轻则语言攻击,重则武力解决,孩子的世界大人不了解,大人的世界孩子不理解,渐行渐远。
我的班级只是一个缩影,看到眼前的现状,真是令人担忧。孩子与父母的相处很多都是不恰当的,有些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可父母缺乏学习意识、认识也不够,改变现状十分困难。当然,也有一些积极的父母,认识到养育孩子不仅是养,关键是育,能够与孩子一同学习,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坚持,导致结果不够理想。
(摘) 1岁前自己带孩子,6岁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重视心理抚养!要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付出许多正确的努力。这是一个需要父母快速更新教育孩子观念的时代。现在,有很多父母感觉到:自己辛辛苦苦抚养大的孩子,却与自己越来越生疏了、孩子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和自己沟通,变得越来越陌生。父母发现了爱子的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为时已晚”,为什么?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这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大多悲剧的发生,暴露出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有环境问题,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或心理问题: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18岁前后。孩子12-18岁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其实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抚养方式。
在你成为父母之前,是否思考过以下问题?1. 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2. 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教导孩子?3. 你是否知道孩子各阶段需要做的“心理抚养”?如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你不教育他,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为时已晚。
父母的陪伴无比重要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幸福,不在父母能给孩子多少物质,也不在父母有多少知识,而是你为他生命中,给过多少“他需要的”。
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
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有反应、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一定要多说些话。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因为这时所有的话语声都和你们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
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人生要面临的功课很多,人生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抗挫”和“是非”的教育,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6岁之前,学会对孩子说“不”。尽管他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消沉一阵子;可是当你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再开始对/她“说不”时,他不会哭闹、气噎,也不再打滚,他/她会离家出走,会服毒自杀、会跳楼……
“身教”比“言传”重要的多
对于父母而言,做好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比对孩子说很多大道理,要有用太多。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