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散文合集,他以个人眼光观察世界,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这本书是很私人的,它向我们展现了别样风情的人生,作者的生活经验以及一些很主观的意见。
这本书语言带有一点文言的味道,不会让人觉得枯燥,短句的运用反而让人觉得语言活泼有趣。全书共分六个篇章,分别是:我生之初尚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情练达即文章、一生矛盾说不尽、 万古千秋一寸心。
现在我还仅看到一半,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二篇:人生若只如初见,关于男女关系、关于结婚、关于孩子。
这一部分我看着是很矛盾的,一方面看到语堂先生说女人必须结婚、必须生孩子的时我是很气愤,认为其说得太过偏激,或许这是来自单身狗的愤怒吧。
心里憋着一口气读下去,不知不觉间气又顺了。
1.女人比男人奇怪,也比男人更懂人生。
一开始,语堂先生就毫不避讳的表达对女人的赞美,喜欢女人平常的模样、信赖女人的直觉与本能、尊重女人接近人生懂得人生。
感觉是女人的最高法院,当女人将是非诉于她的“感觉”之前时,明理的人就当见机而退。
明明带有不要在女人凭感觉时与她讲道理、辨是非。但却说得如此委婉有趣,令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
2.两性相吸,但却有人不愿结婚
恋爱是无比正常与自然的,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恋爱总能找出进行的路径”。
可现在却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结婚。语堂先生也在文中贴出了婚姻专家对这一问题分析整理出的结论:不愿丧失独立的自由、眼高手低、没有机会、初恋阴影、家庭缺陷……不同的独身者各有其原因。
接着语堂先生又说了一串应当结婚的理由,说得我都心动了,但我并没有什么结识异性的机会,可他又说:
“任何人都有百分之百的婚姻机会,有些人之所以没有结婚,完全是他们宁愿过单身生活的关系。”
好吧,我暂时找不到理由反驳了。最后他还提出了在择偶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五个要点,有一点长,我放到文末,每一点都很有道理。
3.孩子很重要、孩子很重要、孩子很重要。
这是我看这部分最不能理解的一点,我觉得语堂先生把孩子看得太过重要。我虽没有丁克一族认为不需要孩子的思想,但我也并不同意孩子非要不可的观点。
①“孩子把情妇的地位提高起来。使她变得神圣了,而没有孩子却是妻子的耻辱。”
②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的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于不能说是哲学。
③据我看来,不管原因是什么,一个男人或女人没有把子嗣遗留给世界,便是他或她一生所犯的最大罪恶。
以上这些关于孩子的论断,个人觉得太过了点,或许是我还没有到那个年龄,对于这种思想观点有很大的疑惑。
有时家里人问到感情方面的问题,我总打哈哈说,我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小孩。他们总会说,这是不现实的,以后你就知道了。
恰好昨日得知我干姐姐恋爱了,我简直不敢相信。
她一直是我的榜样人物,有着自己的公寓、独立的事业、充实的生活……不恋爱也没什么关系,像她一样生活也挺好的。可是今天32岁的她说“我想结婚了”,若不是我亲耳听到,我真不会相信。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如果我一辈子都谈不了恋爱,中年的时候也会结婚,像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虽然姐姐还远没到中年,但她选择将就了,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人,或许就与他步入婚姻殿堂。
看了《人生不过如此》,我好像对于恋爱、婚姻、家庭这些神圣的词语有了更多一些的理解。它们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将经历的,或许现在对某些观点有些排斥,可这就是人生啊。
“人生不过如此”这五个字,不自觉地就会用云淡风轻的语气念出来,甚至还会有一丝消极的意味在里面。
这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而我们,还需慢慢去经历、好好去体验!
附:择偶应注意的五个要点:
1.男女的年龄,最好是男人比女人大几岁,但以不超过十岁为宜。
2.双方的教育程度要相等,男女差距太大,每为不睦的主因,尤其是女高于男,其美满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3.性情与嗜好最好相近。
4.经济能力最好相差无几,双方家境如果过于悬殊,往往会影响婚后的个人自尊心。
5.如果你是男人的话,应该有一份足供家人温饱的正当职业;如果你是女人的话,你所选择的对象,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爱情虽可贵,仍须建立于“物质”之上,否则,其危险就如沙漠中的大厦,倾倒在旦夕。
都看到最后了,点个❤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