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老去,什么也记不起,我的经历还有没有意义?
阅读
- 项 亮 《推荐系统实践》
- 黑格尔《小逻辑》
-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 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
一月的末梢,我看完了2017年底给2018定的两本哲学书籍:
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黑格尔《小逻辑》
是的,我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世界,只是多看了世界一眼。大问题探讨了人生的几个朴素的永恒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去向何方?自由、人生的意义、信仰、事实与观点.....正如书名一样,他不是提供答案,而是讨论问题的含义。小逻辑中我看到了早期辩证法的样子,从基本的概念开始怎样引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我们常说的存在即合理即出自本书: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常说不代表理解。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同样也可以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在自由之路中,笑来老师的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元认知。其实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叫做反思
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
黑格尔说: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内心中似乎激励起一种对于更高尚神圣事物的渴求,而不会仅仅满足于外在知识的草芥了。
我们这个时代何尝不是这样,知识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已经触手可及了。比如我刚有点想了解网店的推荐系统是如何构建的,在kindle一搜就有一本《推荐系统实践》,让我了解了推荐系统的一般逻辑。
算法略过不讲,作者说:
好的推荐系统不仅仅能够准确预测用户的行为,而且能够扩展用户的视野,帮助用户发现那些他们可能会感兴趣,但却不那么容易发现的东西。
熟悉笑来老师的都知道他是一个喜欢献身说法的人。这也是促使我写周报的一个原因:经历过才知道,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的周报也可以以看做是一种推荐系统。
我们平常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其实没有明确的需求,而推荐系统和搜索引擎不同的是,它不需要用户提供明确的需求,而是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给用户的兴趣建模,从而主动给用户推荐能够满足他们兴趣和需求的信息。
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中再说。
电影
- 杰克-克莱顿《了不起的盖茨比》
- 林兆华《茶馆》
- 李杨《盲山》
和以往一样,只看口碑佳片。盖茨比是看了小说之后再看的电影,说实话,只看小说的时候挺无感的,也许是一开始的上流生活习气让我觉得很慌乱——我不相信贵族的生活都是那样的。
看了电影才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一个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出身?
作品的一开始就说出了那句名言: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
这种优越条件的获得是那样的艰难:有的人奋斗了一辈子却只能和另一个人喝一杯coffee。盖茨比与黛茜的老公在巴黎摊牌时的对话,我至今印象深刻。不管盖茨比多么富有、举止多么有优雅、贵族范儿多么强,如黛茜的老公所说,他骨子里流的依然是乡巴佬的雪。而盖茨比挣扎着说一个人可以改变他的过去,这种改变也许就是那时的美国梦吧。
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
同样是二十世纪的大战期间,大洋的此岸,中国民众却不知道什么是梦想以及活着为了什么。
一部《茶馆》折射一个王朝的六十年,这让我对历史书上百年屈辱有了具体的理解,尽管电影因陈旧而画面昏花。之前一直不能很好地理解人民和群众之间的区别,看了这部电影也许有了一丝的感悟。茶馆中没有历史伟人的名字、没有丧权辱国的条约,只是一间茶馆、五六个人的故事。
大清国有过康乾盛世,有过大清梦吗?一家之国的大清亡则亡矣,谁去关心?片子的开头就是这样,说着“这大清国可能是要亡了”,好像在说邻家的姑娘要出嫁了一样,似乎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那时候只有家的概念,谁有国概念?
茶馆是一曲幽怨的挽歌,看完不免令人叹惋,好在倒下去的是一个朝代,站起来的是一个民族。
电影盲山也许能看出贫穷的恶,但贫穷绝不是恶的借口。正如权不是贪的理由、富不是张狂的理由一样。山再盲,一点火星的力量再渺小,都不应该被嘲笑,更不应该被碾压。我常祷告,希望正义得到彰显,人性得到温暖。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说 保留判断是表示怀有无限的希望。还要须知,希望到现实的路也要有人去走。
写作
- 《Perl One-Liners 130 Programs That Get Things Done》(书摘,未发表)
这周几乎没写什么东西,只是做了一些摘抄。关于perl一行流的,这东西自己慢慢看。
近安啦,我还是周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