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象人总是被自己掌控不了的事物所吸引,在理财领域,这条准则同样适用。
与看似一成不变、一年甚至几年也没有太大变化的基金定投相比,股市的大起大落更容易吸引人眼球。在这个让人又充满着幻想、憧憬,又有着无数陷阱和幻灭的场合里,总让人欲罢不能。
1999年,上班没几年的我初次踏入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平台。当时手头攒了一笔“巨款”,相当于一年半的工资,那个年代小城市的人们,貌似除了把钱存银行外,好象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能够“钱生钱”的渠道,直到偶然的机会听到有朋友说起股票。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年正是股票风头正劲的年份,第一次入市就被冲到了山顶去站岗。记得是一个夏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费了不少劲去开了帐户(话说现在开户真心方便太多了),然后把手头仅有的5K投了进去,也没想过完投资理财的概念,就是梦想着如果过几年能翻个倍,岂不是发大财了么?真是天真啊。
第一支股票买了青岛海尔,无他,因为结婚时置办的冰箱、洗衣机全都是这个品牌的,感觉用着放心。现在看来这个品牌仍然不错,将近20年过去了,今年家里才换了洗衣机,冰箱还在继续服役中。
由于当时什么都不懂,别说看盘,操作都手忙脚乱,进入的时机又是热火朝天的牛市,当年还需要通过电话操作买卖,因此,买了以后就再没管过,等过两年一看,原始资金已经缩水一半了。虽然心疼,但好歹算是给这笔资金判了“无期徒刑”,所以并没有过多的想法。
其中重点的错误决策,是因为心态不好,把股票卖了出去,只留下了根本不能增值的、剩余的一点现金放在股市里。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认知能力太差,如果一直坚持做长线,赚回本钱、甚至待股票回归实际价值,然后有投资收益根本不是问题。
这期间也陆陆续续投了一些钱进去,三、五手的玩玩儿,有时候小赚,更多时候是赔钱。就这样,时光来到了2006年,这七年的时间,算是白白浪费掉了。帐户里留下了2W左右的资金,也是赔多赚少。
经历过2007年的人都能深刻体会到,在这一拨行情里,考验的是人性的贪婪。而也正是从这一次市场的牛熊翻转,我才真正开始明白股市到底是个神马东东。浪潮来的时候,整个市场人声鼎沸,身边的朋友每天都会兴高采烈报告进帐情况,我的一个闺蜜甚至把准备买车的钱都投入股市,有一段时间,她的市值翻了一倍。
更有一个据说有“内部消息”的同事,借钱买一支股票,结果几个月内翻了三番不止,聪明的她竟然还能全身而退,用赚到的钱买了一套小房,现在看起来真是太明智的选择。
而我自己虽然钱不多,但又想办法往里面扔了一些,最多的时候也翻了倍,当大家都在做冲破万点美梦的时候,我也同样沉浸在其中不愿醒来。但市场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主观而改变。大浪很快退了下去,不仅退的彻底,还夹杂着暴风骤雨。
我的结局和闺蜜类似,别说投资回报,连本金都没保住,看着一堆价格虚高的票握在手里,翻本似乎遥遥无期。
这时候的我,又鬼使神差在和朋友聊天时说到基金,朋友判断基金价格便宜,等股市回暖时翻番的机会更大,应该把钱提出来去认购一支靠谱的基金。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她推荐了一支当时已经涨到4块多、号码挺吉利的“兴业”系。
可恨这个时候的自己,竟然还没有想过要去研究,甚至独立思考,加上被巨浪砸晕的过程中,脑子还进了不少水,于是头脑发热又再次割肉,把剩下的资金投入了那支“据说”能涨到6块的基金。
贪婪的代价,是让他教会你一次次刷新亏损的底线。2012年左右,投入三四年之久的这支基金,再次在半山腰趴着动不了了。而我第三次在同一个大坑摔了进去,认为等待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不会再有起色,割!肉!出来了。市场毫不吝啬地又甩了我一个大耳光——2017年的9月20日,这支基金真的站上了期盼中的6元。
2014年,第二个七年又过去了。而我在股市中的收益仍然是负数。如果算上时间成本,投资回报率实在是太让人汗颜。
进入投资理财领域的两个七年,翻了无数次船,呛过N多次水后,我又被拍在了沙滩上。还好我是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虽然本金损失不少,却仍然能看到光明的一面——我仍然在场上,这就意味着还有机会。
加上这近二十来经过的风浪、踩过的大坑,仿佛脑袋瓜没那么糊了,心态也好了很多,想到还有至少三个七年可以“冲浪”,趁着风口还没来的时候,先沉下心来学习理财知识,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第三个七年已经过了一半。我不再象从前一样,总是幻想着随波逐流,等待风浪把自己送到高处,想不费力气就得到好的结果。而是开始默默关注了一些公众号,加了理财群,做一些以前经常听起来或者看起来认为太过于简单,却从未实践的资产配置,希望在大浪再次来临时,学会一些冲浪本领,驾着小舢板、瞅准机会捞一条大鱼……
理财不仅需要投入精力、时间,更动需要动脑筋去思考,想清楚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修心更为重要。
我并不想做金钱的仆人,只希望和他成为朋友,能够与他一起共同“愉快感受更多新鲜体验”。而股市,是和金钱朋友交流沟通的一种途径。
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抓住两次机会,找到一个靠谱的金钱朋友作知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