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身为光,照一隅是一隅。以行动为径,走一程是一程。”自从在我班开展《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这本书的共读活动以来,看到了家长们的改变,看到了孩子们的改变,觉得所做皆有所值,皆有意义!书有光,读最美,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无论你是谁,只要想当专业的父母,首先要向书本学习,向人类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学习。因此,我也萌生了让更多的父母加入这样的共读活动的想法,一起成长,一起滋养孩子,一起助力孩子成就更幸福的未来。于是,就有了我们这个全校范围的“父母读书成长营”。 大家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
一、我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文质老师,我国著名学者,家庭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教师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项目创始人。植根中小学与家庭教育研究30多年,出版了《引向黑暗之门》等多部诗集,和《唇舌的授权》《教育是慢的艺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教育的勇气》等30多部教育专著,主编了中国第一套全学段分阶的课程化家庭教育读本《1-9年级的孩子》和第一套生命化教育读本《生命教育》。2017年发起了全国十万班级百万家庭公益共读活动,已累积近20万家庭参与。2018年创办了文质教育研究院,致力于教师成长与新父母成长系列课程的研发和实施工作。
《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这本书深入教育本质,从根子上并且一劳永逸地找到解决方案,简单、直接地解决中国上亿家长的教育问题,《奶蜜盐》提炼出决定孩子成长的三大核心元素:以爱为“奶”的营养,让孩子一生都不缺安全感;甜“蜜”的情感支持,奠定孩子人生自信的基石;品格和智识的“盐”,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父母给够了,孩子一生都不缺!这本书以专业的教育理论与广泛的实践为基础,立足于未来、立足于时代,讲述真正具有普世性的、富有远见的教育方法!
二、这本书带给我什么样的收获?
1.让我会真正理解为什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是孩子的原动力,其实做一个好父母也很简单,就是陪吃陪玩陪聊天,在这样的陪陪陪的过程中,教育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2.在了解了教育的本质之后,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尽量温和地跟孩子一起解决,孩子也慢慢地跟我比较亲近,很多事情、很多话也会跟我说了,关系好了,教育就简单了。
3.言传身教,其实让孩子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做给他们看。我们的坚持阅读,坚持分享,孩子看得到,也会跟着去做。
4.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当更多的与孩子纯粹的聊天,与孩子聊他关注的话题,有兴趣的话题,让这个“天”可以聊下去,让‘聊天’这个游戏可以玩下去,真正去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用自己的改变带来孩子的改变。
5.当了解教育的真相后,让我更清楚自己要怎么教育孩子,目标也更明确。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从而对孩子的学业不那么焦虑,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真正助力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三、应该如何读这本书?
《奶蜜盐》这本书跟其他教育著作不同,每一字每一句都蕴含着教育哲理,每一个教育哲理都体现在生活之中,所以读这本书需要慢慢读,细细品,反复读。那么如何读才能发挥这本书真正的作用呢?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参加一些共读分享活动的收获,以及结合我们的父母的实际情况,我以下几个建议:
1.“读”、“思”、“行”相结合
先读起来,读懂了,明白了,在读中思考,结合书中张老师说到的一些基本理念,思考自己的童年经历,与自己和解,让自己变得更和善,脾气更好,然后思考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哪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把这一切落实到行动中,要有所改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能改变的地方做起,把自己学到东西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最“笨”的方法——读就对了
要改变一个习惯很难,比如说读书这件事,很多家长说:文化水平有限,读不懂书。其实只是不愿意改变自己而已。我班上的几位坚持读书的家长文化水平也不高,基本都是初中文化,有的还只读到小学毕业,据我了解,他们也是读得懂的,就像我班的徐跃妈妈说的,不懂的地方反复读,读着读着就懂了。
还有一个只有小学文化、七零后的夏妈妈,她坚持用抄写这样独特的方式,把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抄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在抄写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想和创作的漫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抄了12本这样的笔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妈妈。其实很多时候教育跟文化水平是没关的,一个文盲的母亲都可以培养出天才的儿童。因为父母亲的使命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爱的教育,习惯的教育,品格的教育。现在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小学文化的超市夜班的收银员,她已经如愿以尝——她的孩子越来越好了,因为她看到了妈妈的努力,做给孩子看才是最好的教育,比任何的说教都有效。夏妈妈说:我文化低,那就用这种方式来笔记,张文质老师的话写着写着就留在心里了;我摘抄啊,抄着抄着就留心了,抄着抄着就记住了,抄着抄着就用上了。
3.读书笔记法
这种方法适合有一定的读书基础的,就是比较经常读书,比较喜欢读书的家长。
每次在读的时候思考三个问题:
一是作者写本段的目的是什么?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理解作者的思维,努力与作者同频共振。
二是作者用什么方式实现这个目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是划出重点词、句,想到了什么?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对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