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墨
第二编 光影中的创意写作课。
第二课 当个小小剧作家——《世界的另一端》教学叙事
这节课的课型是给微电影创编结尾。
本课教学,借助微电影《世界的另一端》,按“电影入课,感受创意——头脑风暴,引爆创意——借助提纲,试写剧本——还原结局,追问价值”,开展创意写作教学。
读完这篇教学叙事,我的收获如下:
1 丰厚的阅读积淀
课前热身,让学生感知创意。
张老师引用了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拥挤的浴缸》:
浴缸里孩子太多太多,
有那么多胳膊要搓,
我刚洗了个屁股,
读到这里,张老师让孩子们把诗句接下去,接得让人发笑,就是真本领。
在孩子们五花八门的想象后,张老师出示了诗人原来是结尾:
我刚洗了个屁股,
可它绝对不属于我。
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孩子们对创意有了初步感知。
张老师引用诗篇信手拈来,源于他深厚的阅读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记得行知营学习中,何捷老师谈到他阅读了数千本绘本,在教学时,需要选取哪本,脑子里就立时蹦出来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丰富自己,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2 引爆创意的头脑风暴
根据线索,给影片设计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又能自圆其说的结尾。
张老师简洁明晰地说明了,“头脑风暴,就是围绕一个话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彼此不否定。”
孩子们脑洞大开,依据影片中的线索,说出了自己的想象——“复活、一分为二、胃里相逢、自残自救、鸟嘴骨折”等有趣的故事情节。
头脑风暴非常适合习作的构思阶段,我在作文教学时也喜欢这样做,学生边说,我边利用思维导图记录关键词,只是我从来没告诉学生这是头脑风暴。
3 关键词,搭建写作支架。
在学生的头脑风暴之后,张老师引导大家将创意变为几个相关的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代表故事发展的一个阶段。
比如“合作——愤怒——报仇——复活”“哭泣——复活——逃离”“惊恐——伤心——愤怒——计划——实施——成功”等等。
这些关键词,就是学生写作的支架,学生在关键词的基础上扩充,就将创意结局编成了剧本。
回想自己的教学,也让学生充分地说,说之后记录下来。有的同学就出现了说得很生动,但是写出来很干巴的问题,还有的同学写着写着,忘记了自己说过什么。
以后我也学着像张老师一样,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记录自己的创意,在写的时候,就更容易还原自己的思维。
4 欣赏亮点,质疑补充。
学生作品完成之后,教师让学生朗读,其他的同学说说作品中的亮点,为同学点赞,有不清楚的可以提问。
例如有的同学提出:请问编剧,这只鸟的腿踩着土堆为什么还会被压住?
学生回答:那只鸟跳啊跳啊,下面有很多隧道,脚不就陷进去了?
这时教师引导:你在修改的时候,把这个细节加进去。
这样的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让学生的作品细节更完善。
在作文教学中,评改课上,我也这样用:一个学生看2到3篇其他学生的作品,说一说对方的作品中,有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自己学习。自己觉得哪些地方读都不明白,提出来,请作者说明。
5 画龙点睛,渗透人生观。
在这节课的结尾,张老师意味深长地总结:“这个动画片是在隐喻我们人的一生。人生下来就是孤独的,孤独地在这个世界寻找。终于找到自己的伙伴,结伴而行,遇到了许多障碍,齐心协力,破除了障碍,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并不全部都是美好,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危险。但是,如果你因为危险而永远呆在一个地方,陪伴你的也许只是孤独和黑暗。如果你勇敢地寻找光亮,也许生命的意义就在寻找的过程中。”
张老师的课,教学生作文,更教学生做人。学生的人生观,在点滴渗透当中,日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