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受挫能力,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提出过“自我效能感”,也就是人们自身能够利用所拥有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
试想一个场景,一个小婴儿想要拿到离他十几米远的一个玩具,这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大人走过去拿给他,这是最简单的;第二种是他连滚带爬历尽千辛自己去拿。
前一种方式,小婴儿会觉得大人好厉害,而后一种,他会觉得自己好厉害,自我效能感也因此而增强。
所以,只有当孩子在看似小的事情上锤炼出很好的自我效能感,才能更从容和自信地去应对将来那些具有严肃现实意义的事情。
而这时候,父母最好是孩子的容器,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去完成这个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父母先有受挫折的能力。因为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会有负面情绪,而孩子的情绪,又很容易唤起父母的“内在小孩”。
父母看似在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但是实际上完全斩断了孩子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更容易成为妈宝男,会依赖母亲,为其解决成人世界中的各种问题。
所以说,父母应该在没有超出孩子能力的范围内,尽量让孩子独立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而父母,要成为孩子坚实的容器,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需要帮助,自己信赖的父母,一定会在自己身旁。
就如曾奇峰老师所说,做60分妈妈,帮孩子完成60%的事情就好。
因为,父母的全能,总是以牺牲孩子的独立性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