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极好的示范了如何优雅的通过电影表达政见。这部电影通过双线索叙事表达了对于澳门回归的迷思。明线看来这部电影讲述一个母亲病故的孤女寻求父爱的故事,暗线实际把澳门、葡萄牙、大陆三方分别比喻为孤女、病故母亲、不熟悉的父亲。我觉得这种叙事方式很高明的表达了导演的政治思考,而电影又不会让人看起来像政论片而太无聊。而再也找不回的伊莎贝拉就像逝去的初恋情人,是再也找不回的曾经的美好。
在影视语言方面,风格看上去真的是太接近王家卫了,我想这可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导演不可避免的会去模仿吧,我猜当时的彭浩翔还没有摸索出自己独特的道路,所以会去刻意模仿一些比较成功的套路?我不是导演本人,不知道导演当时拍电影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后来《春娇与志明》的成功让彭导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套路,如今“春娇志明”已经被拍成了系列电影,恭喜彭导不用再模仿别人了。
影片对于父女情的诠释比较新颖,不是有句老话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吗,彭导镜头下的父女关系就是这种亦父女亦情人的感觉,这种诠释父女性的方式我还是挺喜欢的。电影中一些父女互动的桥段看起来好温馨,而女儿劝退父亲情人的那一段还是挺有彭导嘴炮幽默风格的,很有趣。
电影里的澳门还是挺有风情的。一提到澳门大家都会想到著名旅游景点或者赌场,但是那些都是给走马观花的外地人准备的。好像没有什么人关心澳门真正的样子,感谢电影的记录作用,让我看到一个很寻常的澳门,小街小巷,小廊小梯,看起来很亲切,而经过镜头、调色的加持,又把寻常的景致拍的迷人又有烟火气。
这部电影的配乐很加分,虽然有一点铺的太满的嫌疑,但是配乐表达或说暴露了导演的内心。澳门也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这里有岭南本土文化、葡萄牙殖民文化,以及将要回归的大陆文化,相应的配乐中运用了粤语歌,一首普通话歌和大量的葡萄牙民谣Fado。Fado一般是表达离愁别绪的悲歌,在电影中大量的运用也表达了对于葡萄牙影响离去的不舍,还挺应景的。配色还是很好听的,这里赞一下导演选音乐的好品味。
以上是我对电影的解读,不过也有可能有点过度解读。电影还是挺值得玩味的,通过电影不仅看到了导演的才华,甚至还有一些忧国忧民的气概。旧情人身边会出现新人,叫伊莎贝拉的狗也会异主,但愿澳门能够更多保留住自己那份特殊的异域风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