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刀哥转发了一篇朱永新的文章里这样说: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华又怎么样,拿到百万年薪又怎么样?
里面的这个观点,深以为然:帮助孩子,让他成为他自己。
他这样说: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帮助他,让他成为他自己。
家庭和学校应该是一个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的场所,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舞台和机会,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作为父母亲来说,千万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同一个样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才是最关键。
过度关心照顾,结果造成很多长不大的孩子。过多的限制干涉,也限制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作为老师更作为母亲,我拿这些观点来审视了一下自己,我觉得不管是母亲还是老师我都是不合格的,我相信有些家长拿这些和自己对照一下也会觉得自己是不称职的,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打着“为你好”“为了你未来幸福的旗号”而牺牲了孩子当下的幸福,每到周末总是看着一个个被父母从被窝里拉出来,揉着惺忪睡眼的孩子被送往各个补课班,兴趣班,但是,我就想问一句英语班、奥数奥语班、绘画班、舞蹈班、围棋班、机器人班……哪一个是孩子们真正要求去上的,是的,不可否认,学习这些对以后肯定是好的,毕竟有一技傍身总不会有坏处的,但是如果这些都是以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为代价的话,我觉得这对孩子有些残忍。
毕竟,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周内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周,作为成人我们也希望可以放松放松(像我周末就不太愿意谁和我提工作的事,毕竟工作和生活还是要分开的。)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自然也是一样的,他们也想在周末里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想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任由父母牵着鼻子走。可是大人们却认为周末是“弯道超车的时候”唯恐耽误了一个周末,自己孩子就和别人家的孩子相差十万里一样。
所以,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说,周末太忙了,一天从早上到晚上,就是忙着出出进进,周六8:00——10:00奥数奥语,10:20——12:20舞蹈,14:00——16:00英语,回家之后赶紧下学校布置的作业,写完后还要写各种补习班的作业,周天再以同样的方式出出进进,试问家长只是把孩子送到上课地点就可以了,而孩子了,他们得一节课一节课的往下捱呀!
经常听到有孩子说他们并不喜欢周末,因为周内上课后只用完成学校的作业就可以了,而周末不仅要完成学校的作业还有补课班的作业需要完成,比平时不知要累多少(因为学校周末留的作业本来就比较多)。
如果问我们大人肯定都会说,是为了孩子好,可是朱永新却说要让孩子成为自己,不要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孩子当下的幸福是什么了?我想应该就是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周末约上一两个好伙伴出去走走,看看外面大好的自然,和小伙伴们说说笑笑;和父母一起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围坐在一起,感受家的温馨(而不是补课的间隙在外面胡乱的对付一顿);选一两件自己感兴趣事做一做;尤其重要的是睡一个好觉(现在的孩子睡眠不足已成为最大的问题。)。
一定要摆正心态,要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英雄,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幸福。
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清华北大又怎样?值得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