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个被判为死刑的犯罪嫌疑人在法庭接受审判的时候,审判员问:"如果能回到过去,你希望回到什么时候?
他回答:“我想回到学生时代,多读些书。”
《论语·泰伯》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个即将接受死刑的人也许是真的发现了自己多么愚蠢,多么天真,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
那个罪犯悔恨自己没有多读书,读好书,以至于自己每天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焦虑,最终走上不归之路。似乎对于他来说,如果他能多读些书就能改写命运。
假设,假设那个罪犯能回到学生时代,也读了很多书,那么他会不会走上另一种人生之路呢?
不一定。
读书改变命运,我并不反对,但为什么很多人读了书依然会走上歧途呢?
所以,读书改变命运,关键还在于读什么书以及怎么读书这两个重要问题上。前一个问题是读书的内容,后一个问题则是读书的方法。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在斋藤孝的《深阅读》这本书里都有。
2
信息化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大量信息倾袭而来,无处不见无时不有。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正能吸收有多少?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以后,我一直以网络信息输入为主,虽然看的多,但看过就忘,没什么营养也没什么积累。有时候和朋友聊天,似乎什么话题就能接上,但又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现在我才知道,问题的根源在那里。就像斋藤孝在书里所说的:
一味的阅读肤浅的书,没有花时间阅读经典书籍,这就像因为害怕成为职业选手,只能永远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一样。
所以,如果要想成为专业的选手,就必须从好书看起。
3
以前,我一直觉得读书无非就是背一背教科书,期末考个好成绩,毕业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这些年我的确也是这么做的,但问题是现在的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以前学过的知识。
怎样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成个人知识是我现在最大的问题。
斋藤孝在《深阅读》中说:
拥有再优秀的头脑,没有问题也无济于事。
这不正是说我的么?死记硬背式的读书,尽管可以暂时记住,但没有思考的过程,没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读书,即使一年读1000本就不会有实际价值。
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人尽皆知,可是做到的人不多。
我们都喜欢拿来主义,因为我们都有懒惰的天性,但懒惰是一个慢性杀手,懒惰的读书还不如不读,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读书时,我们只会顺着作者的思维走,人云亦云,最多就是一直鹦鹉。可是我们是人,不是鹦鹉学舌。
所以,阅读贵在思考,在精神世界里虚拟一个擂台,碰到和作者雷同观点时,我们握手言和,碰到与作者不同观点甚至相反观点时,我们相互切磋。
正如斋藤孝在《深阅读》这本书中所说的,这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谢谢你看到了这里,喜欢文章就点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