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友友们别误会,我这里所说的选择和谁在一起,不是选择对象,是选择朋友。
选择对象这里不说,那是另一个范畴的事情。这里就说选择朋友。
曾不止一次听说过这样的话:你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一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理解应该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异曲同工吧。
想想过往,这种思维和这种理论并没有在自己脑子里植根。因为谁都不是圣贤,谁也是在经过事情或经过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慢慢磨砺成长起来的。
小的时候很任性,愿意和谁在一起,就和谁在一起,一块玩,一块儿写作业,一块儿看电影,似乎无忧天天乐。但仔细想想,即使那样也应该是互带磁场的。因为也有不愿意一起玩的小小,可能因为别人闷、不爱说话,也可能因为爱给老师告黒状,也可能因为懒,不爱打扫教室卫生等等。如今看起来小时候和谁在一起也是有选择的,只不过那时意识不强,更像是自由聚散,好恶随缘。
长大了,慢慢地知道了和谁在一起应该是有意识选择,同时选择完后会理性交往,不会因为好恶有了成见或矛盾显现,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选择和谁在一起的前提是你愿意,是你的主观意识在选择朋友方面的体现,再往深里说,成年的你可能更清楚,自己因为什么,不愿选择谁来做朋友,在选与不选之间界限更清楚。
这里说的朋友属于经常在一起,能互相支持相互影响的,那种见个面点个头的就可以忽略。
选择和谁做朋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我的体会是:在某一个阶段,你的工作生活的圈子有变,而你又必须在现有的工作中快速成长,快速适应,你会选择身边优秀的人,业务能力强的人在一起,你接近朋友的主观愿望会强烈一点,因为你认为跟这样的朋友在一起,有工作中的具体话题,可以参与讨论,辨别,提高。当然不是因为利益,盲目一律揽入,而是有原则的筛选,去粗取精,维护的好,这种朋友可以持久下去,即使因为一些原因离开,都会怀念与朋友之间,曾经的相互帮助和提携,会为以前比肩同行中,取得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会烙入记忆。
再后来也是自己的选择,这回是因职业选择,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一切。不同的体制,不同的规则,结识了另外的一群朋友。从个人爱好和交友原则说,依然有远有近,但我要说明的是这个群体属于强势挑战群体,适者生存。这个群体无论远近朋友都值得佩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群优秀的人。这个阶段这个狼性群体对我的帮助,是对百折不回的精神培养。因此,和他们在一起是大智慧的选择,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
再过一个阶段,又进入一个相对缓冲期,对身边的朋友的选择,好像更成熟更主动。首先我不会选择没想法,没活力,没主见,没担当,不自律,不爱学习的人在一起,因为这些人即使不带来消极,也不能促使你进步,我喜欢选择思想活跃,干劲十足,尽快适应,与时俱进,没有负面情绪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都带劲儿。
我按自己设计的原则一路选择过来,结果基本如愿。也许自己在选择过程中,别人也在选择,我相信不同频的人也不会选择我,这很正常,我无怨无悔。
我一路选择过来,自觉得还没走多少弯路,要自我画像:还算正常、还算积极,还算上进,还算没输于工作生活。
我的选择,我满意,我无悔,我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