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很多朋友问我调研文档怎么写,当然这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真正让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当我们接触一个不了解的新项目时,应该怎么做?”
新项目,未知的工作
我们都会遇见新项目,实际上每次立项都是一个新项目。
一位朋友,曾经做过数款千万用户的相机产品,近期由于公司策略转移准备做一款直播产品,而由她来负责操刀。
直播产品对于她而言便是一款新项目,尽管她已经非常成功的做出了数款千万级用户的产品。
调研可以说占了产品经理工作内容的50%以上。当我们遇见一些未知的问题时,尤其是新项目、新版本,最直接、最快的办法就是去调研。
一位产品新人,leader将某产品的后台管理系统交由他设计,这是意外的惊喜。
要知道独立负责某款产品的设计往往都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这对于新人而言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很遗憾的是,这位新人被突然到来的幸福砸晕了头,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当拿到第一个完整的任务时,莫名地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以前也没有做过,完全不知道从何开始。
对于老人来讲,这种情况其实通过“调研”就可以很快速的解决。而新人存在许多知识的盲区,比如对于调研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一份面试用的“竞品调研文档”。
并且,这份文档也是下载或者参考的某种“模板”,从本质上对“调研”以及“为什么调研”感到迷茫。
认识一下“调研”
字面上理解,所谓的“调研”是指调查与研究,一共两个部分,而且是先调查后研究。通俗来讲,也就是说先看看他们做了什么,然后再想想他们为什么做这些。
我接触过挺多新项目,每次接手新项目时,都会去看看别人已经做的功能,再来想想对方为什么这么做。
当完成这两个步骤之后,那就开始了“微创新”的道路,争取设计出能达到更好效果的做法。
第一次做后台产品时,参考了许多后台设计的案例,我发现其实大部分后台的功能设计都是一样的。
内容管理,用户管理,数据统计,业务管理,这是最常见的四个后台结构。
再往下,我们会发现用户管理的参数几乎都是相同的,包含了用户的各种信息,以及对用户权限的操作,比如封停用户以及激活用户。
简单的调研,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对方的设计方法,但深度的调研则可以帮我们超越已知的方法。
机器人系统在社交领域非常常见,大部分社交产品在冷启动时,都会开发机器人系统,用来营造初期的活跃氛围。
当我意识到某些产品机器人系统开发成本过高时,就会想办法把他做减法,让这套系统的开发成本降低。
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对方做了什么,再通过研究,掌握对方为什么而做。结合这两点设计出来的产品会更加适合我们自身所处的项目团队环境,这也就是“微创新”了。
只“调查“不“研究”
其实大家对调研以及调研文档一点都不陌生,我知道许多实习生很兴奋的拿着自己的调研文档去面试,最后被pass出局。
同样的,在工作还有私下的交流中,我也看过一些产品经理的调研文档,详细的罗列出了某款竞品的功能结构,然后写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很遗憾的是,这样的文档最终都只会成为不了解调研,完全不懂调研的意义。
将产品的功能结构梳理出来,其实不是调研,这只是调查,并且还是无目的的调查。
一款产品尤其是能够被作为竞品的产品,多数是比较成熟的,是经历过数个版本迭代出来的。这表示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也会体现到版本的策略在其中。
重点在于有目的的调查、有针对性的研究。
我们来调研一下直播产品:
最核心的部分便是他的直播间,相对于直播间而言,其他的功能其实都很常见了。
可我们是第一次做直播产品,最陌生的便是直播间如何设计。
我会将直播间的功能罗列出来,但不会将整个直播产品的功能罗列出来,在这个阶段我的调研对象具体到了直播间的设计方法里。
通过调查,我们会获得直播间所具备的一些参数,比如正在观看的人数,互动方式,连麦,守护,等级,开启和关闭的状态,送礼物。
完成调查以后,再来分析对方在设计产品时,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参数,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功能,这就是在进行研究了。
比如:为什么直播间会有”守护者“这样一个特殊的设定,要知道一般的守护者是属于竞价性质的功能,谁出的钱多,谁便是某主播的守护者。
这是为什么呢?只有推测出设计者的初衷,我们才能更好的设计该功能,才能更好的判断是否需要该功能。
只研究不调查
与“只调查不研究”相反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只研究不调查”。
一些购买了我入门课程的朋友,经常会反馈给我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典型的便是不知道如何设计。
我们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如何设计”上,试图每一个新的项目都去从0开始设计。
这部分过程其实就是纯研究的过程,我们去研究用户的需求,研究业务的流程,最后,强行设计出了一款产品。
在过去的五年,这是正确的,我们别无选择,市面上并没有多少产品能支撑我们进行调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设计方法也比现在要封闭很多。
可以说,我们对于自己接手的新项目,完全没有办法找到同类产品,我们甚至连自己的竞品是谁,在哪里,到底有没有,都不清楚,也没有任何人能告诉我们答案。
但是现在不同,大部分的功能,大部分的产品其实已经无需从0开始设计了。
这已经不是一个纯产品生存的时代了,更多的是看我们如何进行应用,如何进行微创新以及超越。
后台管理功能的内容管理,便是这样一个无需从0设计的功能。
前人以及成熟的产品早已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只需要很快速的进行调研,我们就能设计出同等质量的内容管理功能。
比如他会包含内容列表、内容详情两个页面,数据源会分成有效内容、删除内容两个类型,对内容的操作会分成删除、置顶、贴标签、编辑、查看五个功能。
更多的,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内容管理变得更有效,更强大。
只研究不调查的后果,会让我们付出了100%的精力,最后只能得到60分,实际上,这已经算高分了。
现在,我们称之为基础的功能、基础的设计,都是在曾经人们花费了比我们更多精力、更长时间沉淀出来的精华。
无视前人的智慧,只通过自己的蛮干,在时间和资源都更少的情况下,我们能做到40分已经不错了。
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用了100%的精力,最终做出来的只是一个及格线徘徊的产品。
时间,永远是我们最珍贵,不可逆的资源。
当所有人都拿着过去积累的宝贵知识前行时,我们如果固执的想要走一条自己的路出来,这并不值得提倡。
当然,我想表达的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进行从0开始的设计,而是选择性的去进行,大部分的功能在现在看来,都是以应用为主。
比如IM的聊天系统,微信与陌陌真的有许多差别吗?电商的购物车,京东与淘宝真的有许多差别吗?
调研,是一种工作习惯
调研,是我们作为产品经理的一种工作习惯,与之等同的是研发的技术调研。
我们终究会遇见新项目,一直做相同的项目,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这表示我们一直在吃老本,没有丝毫的成长。
可能把调研放在研发的身上,会更容易让大家明白。
对于研发而言,技术调研等同于我们的产品调研。
曾经一位前端的开发朋友,见到了一种新的交互动画,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技术调研,最终将其完美实现出来。
这样一个交互动画是他曾经没有做过的,在他的认知里是”做不到“的,是”无法实现“的。
最后是某位产品经理,找到了国外的案例,来佐证”该功能,可被开发“。
于是,通过解析安装包,寻找各种资料,进行长时间的技术调研,最终实现了一个”新功能“,一个曾经从未做过的功能。
以正确的姿态对待”调研“,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习惯,会极大的加速自己的成长。
互联网发展至今,真的不需要大家再过多的去进行挖掘了,我们的时间更多的用来应用,更多的用来理解需求,而不是死板的做基础的功能。
很遗憾的是,我发现大部分新人都将”调研“理解成了一种”文档输出能力“。在网络当中,以各种方法寻找“调研文档模板”。
调研文档是对调研的一种书面承载,是先有调研,才有调研文档。
显然大家本末倒置了。
”调研“是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思维方式”。
你会如何写自己的简历呢?
先看看成熟的简历模板,比如说拉勾网的简历模板,不是看他的内容,而是看他的模板结构。
我们先来调查, 这些简历都包含哪些字段?
每个字段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一份简历里要写工作经历,还有项目经历,差别是什么?
充分调查,研究之后,是不是可以开始为自己设计一份简历结构了? 为自己量身设计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