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大冰的《乖,摸摸头》中有这样一段话:青少年时期,我们总梦想着离开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却换成了父母离开我们了。于是我们就只能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们,不害羞地告诉他们,我们爱他们……当时即便是在拥挤不堪的地铁里,也忍不住鼻头一酸落下了泪。
风筝飞到哪,线都断不了
青少年时期的梦想那分别是我的真实写照啊。小时候,在我家乡的那个小镇,爸妈因为是医生而留在家里,相比于那些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我们一家倒显得有些特殊了。每每与父母发生争执,看到同龄自由自在的小伙伴,总会心生羡慕,要是我父母也出去了该多好啊!
记得有次隔壁的小孩,别人问他,想妈妈吗?他瞬间就红了眼眶说:怎么能不想啊。那时候我除了嘲笑他还有满满的不理解,有什么好哭的,没人管着多好啊。
这种思念的感觉直到我上大学才感受到,距离真是一味良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家,看到本地的同学回家那么轻松方便,再看看新闻上广为流传的计算和父母日后相处的时间,除了打电话回去寒暄一番,只剩下深深的无力感。
然而即便不在父母身边,对我们而言,思念之外便是自由了;对他们来说,更多了一份牵挂。爸爸总会说,你一回来我们就忙死了。满是抱怨的语气中我听到的是甜蜜,分明记得放假前很久,他就开始打电话催我买票了;好吃的早已准备好;连被子都已经晒过好几个大太阳了。我知道,不管我这个风筝飞到哪,他手里的那根线永远攥的紧紧的。
父母怎么都这样?因为爱啊
风筝越飞越远,线越来越紧。他们舍不得放开,唯一能做的是,你飞哪,他们跟到哪!
每一个外出打拼的游子不免都有这个愿望:等我在外成家立业,一定接父母过来享福。他们听到了一定笑着说:你自己把日子过好就行,我们不用管。等到终于要去孩子家了,打着享清福的旗号去带孙子了!甚至还要忍受与老伴的分离。其实可以不去的啊,但怎么能舍得呢!
前一阵,有对老夫妻40年从未分开,为带孩子三年未见!这个新闻一出,引起大众哗然。有讨伐不孝儿子的,有心疼老夫妻俩的,有从社会角度探讨这种中国式常见情况的……其实且抛开这些不论,更多的是他们的放不下。
年轻时,盼望着孩子健康长大,早早成家立业,这样他们就能安度晚年了。殊不知,孩子再大,在父母眼里终究还是需要照顾的那一个,他们愿意多付出一些。
尽管“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中国的父母却通常很难做到。他们在养大了自己的孩子后,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晚年生活,就开始又一轮孙子辈的成长历程。大家的目光也总是聚集在下一代身上,没有人真正的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总认为这个时候他们该无欲无求,孩子带好享受天伦之乐才是正事。
其实他们在老年时,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整天除了带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点空间时间。像一颗不停旋转的陀螺,唯一的喘息可能就是在晚上睡觉的时间。但他们无怨无悔,甚至是主动要求的,一切都是因为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中国式父母,无怨无悔
世上有很多种爱,唯独父母的爱是最毋庸置疑的,最没有理由的,最纯粹的,他们只怕自己给的还不够。小时候,他们把孩子的手紧紧攥在手心,长大后,翅膀硬了要飞走,他们目送着你离开,牵挂着你的未来。
我的大伯大妈就是我身边最典型的中国式父母,本来他们分散在上海和山东,给哥哥姐姐带孩子。后来因为嫂子觉得大伯做饭好吃,强烈要求他过去,大妈带娃他做饭,很完美的晚年。感恩于嫂子的安排,老俩口在分别了近两年后,终于团聚了。
但即便相隔八百多公里,姐姐遇到问题,一个电话,大伯总是立马就从远在山东的哥哥家赶过来。即便是现在身体状况欠佳的情况下,也是一直不断的在输出他的爱和关怀。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父母都相继去世了,以后下了飞机再也不需要报平安了。刹那间眼泪就喷了。想起我每次启程前后第一个信息也必定是和爸爸的。
是啊,不管你飞的多远,飞的多高,他们等你回家的那盏灯永远是亮的。即便作为孩子觉得被放飞是自由了,但其实他们还是像母鸡保护小鸡仔一样,是半张着双臂,随时张开自己的保护伞,等待孩子的归来。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根本就没做好父母正在变老的准备,虽然我这个风筝越飞越远,但不起风的日子都会回去看看。忘不了:妈妈垫脚都够不到的东西,我顺手就能拿到;外出买东西,开始习惯性拿较重的那一份;家里有什么大事情,爸爸开始跟我商量了......
每次离开家时,想起年少时迫不及待想要离开的梦想,忍不住多回头再看一眼那熟悉的地方。趁现在,他们未老,我还年轻,继续享受并珍惜做他们屋檐下的孩子,多抱抱他们,不害羞的大声的喊出:我爱你们!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