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Detection任务简介
就是在给定的图片中精确找到物体所在位置,并标注出物体的类别,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物体在哪里以及是什么的整个流程。
传统目标检测
传统的目标检测流程:
1)区域选择(穷举策略:采用滑动窗口,且设置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长宽比对图像进行遍历,时间复杂度高)
2)特征提取(SIFT、HOG等;形态多样性、光照变化多样性、背景多样性使得特征鲁棒性差)
3)分类器分类(主要有SVM、Adaboost等)
传统的目标检测方法的主要问题是:
1)基于滑动窗口的区域选择策略没有针对性,时间复杂度高,窗口冗余
2)手工设计的特征对于多样性的变化没有很好的鲁棒性
候选区域/窗 + 深度学习分类
R-CNN
有人想到一个好方法:预先找出图中目标可能出现的位置,即候选区域(Region Proposal)。利用图像中的纹理、边缘、颜色等信息,可以保证在选取较少窗口(几千甚至几百)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召回率(Recall)。
所以,问题就转变成找出可能含有物体的区域/框(也就是候选区域/框,比如选2000个候选框),这些框之间是可以互相重叠互相包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暴力枚举的所有框了。
2014年,RBG(Ross B. Girshick)使用Region Proposal + CNN代替传统目标检测使用的滑动窗口+手工设计特征,设计了R-CNN框架,使得目标检测取得巨大突破,并开启了基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的热潮。
R-CNN的简要步骤如下:
(1) 输入测试图像
(2) 利用选择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算法在图像中从下到上提取2000个左右的可能包含物体的候选区域Region Proposal
(3) 因为取出的区域大小各自不同,所以需要将每个Region Proposal缩放(warp)成统一的227x227的大小并输入到CNN,将CNN的fc7层的输出作为特征
(4) 将每个Region Proposal提取到的CNN特征输入到SVM进行分类
步骤一:训练(或者下载)一个分类模型(比如AlexNet)
将分类数从1000改为20,比如20个物体类别 + 1个背景;
去掉最后一个全连接层。
提取图像的所有候选框(选择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
对于每一个区域:修正区域大小以适合CNN的输入,做一次前向运算,将第五个池化层的输出(就是对候选框提取到的特征)存到硬盘。
每个类别对应一个SVM,判断是不是属于这个类别,是就是positive,反之nagative。比如下图,就是狗分类的SVM:
R-CNN存在的问题:
R-CNN虽然不再像传统方法那样穷举,但R-CNN流程的第一步中对原始图片通过Selective Search提取的候选框region proposal多达2000个左右,而这2000个候选框每个框都需要进行CNN提特征+SVM分类,计算量很大,导致R-CNN检测速度很慢,一张图都需要47s。
有没有方法提速呢?答案是有的,这2000个region proposal不都是图像的一部分吗,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对图像提一次卷积层特征,然后只需要将region proposal在原图的位置映射到卷积层特征图上,这样对于一张图像我们只需要提一次卷积层特征,然后将每个region proposal的卷积层特征输入到全连接层做后续操作。
但现在的问题是每个region proposal的尺度不一样,而全连接层输入必须是固定的长度,所以直接这样输入全连接层肯定是不行的。SPP Net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SPP Net
Spatial Pyramid Pooling(空间金字塔池化)
众所周知,CNN一般都含有卷积部分和全连接部分,其中,卷积层不需要固定尺寸的图像,而全连接层是需要固定大小的输入。
但warp/crop这种预处理,导致的问题要么被拉伸变形、要么物体不全,限制了识别精确度。没太明白?说句人话就是,一张16:9比例的图片你硬是要Resize成1:1的图片,你说图片失真不?
SPP Net的作者Kaiming He等人逆向思考,既然由于全连接FC层的存在,普通的CNN需要通过固定输入图片的大小来使得全连接层的输入固定。那借鉴卷积层可以适应任何尺寸,为何不能在卷积层的最后加入某种结构,使得后面全连接层得到的输入变成固定的呢?
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结构就是spatial pyramid pooling layer。下图便是R-CNN和SPP Net检测流程的比较:
1.结合空间金字塔方法实现CNNs的多尺度输入。
SPP Net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在最后一个卷积层后,接入了金字塔池化层,保证传到下一层全连接层的输入固定。
换句话说,在普通的CNN机构中,输入图像的尺寸往往是固定的(比如224224像素),输出则是一个固定维数的向量。SPP Net在普通的CNN结构中加入了ROI池化层(ROI Pooling),使得网络的输入图像可以是任意尺寸的,输出则不变,同样是一个固定维数的向量。
简言之,CNN原本只能固定输入、固定输出,CNN加上SSP之后,便能任意输入、固定输出。神奇吧?
ROI池化层一般跟在卷积层后面,此时网络的输入可以是任意尺度的,在SPP layer中每一个pooling的filter会根据输入调整大小,而SPP的输出则是固定维数的向量,然后给到全连接FC层。
2.只对原图提取一次卷积特征
在R-CNN中,每个候选框先resize到统一大小,然后分别作为CNN的输入,这样是很低效的。
而SPP Net根据这个缺点做了优化:只对原图进行一次卷积计算,便得到整张图的卷积特征feature map,然后找到每个候选框在feature map上的映射patch,将此patch作为每个候选框的卷积特征输入到SPP layer和之后的层,完成特征提取工作。
如此这般,R-CNN要对每个区域计算卷积,而SPPNet只需要计算一次卷积,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计算时间,比R-CNN有一百倍左右的提速。
Fast R-CNN
R-CNN的进阶版Fast R-CNN就是在R-CNN的基础上采纳了SPP Net方法,对R-CNN作了改进,使得性能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