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
人民不怕死,为何还用死来威胁呢?如果人民真的怕死,那对于那些作恶作乱的,我就可依法杀掉他们。谁还敢作恶呢?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代替刑戮者乱杀人。这就好像代替高级木匠去砍木头,那些代替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解读】
统治者不要施暴政,乱杀人民。因为这不仅是违背天道的,而且民不畏死,以死相威胁并不能起到作用。
老子反对重刑,但不得不施行刑罚时,也要有专人负责,司杀者不能代替刑戮者,小工不能代替大匠。天地万物各有所司,不能胡乱代替。否则,就只能自伤伤人。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惧于反抗而听任不义与暴政的存在,这种状态是非自然的,这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反抗暴政的道德勇气。不管统治者采取怎样的手段来镇压人民,他们的道德勇气总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而且是斩不尽、杀不绝的。所以,一旦人民不再畏惧死亡,那么国家的严刑峻法也就无法发挥作用了,或者说它不再有威慑力了。如此一来,那些作奸犯科之徒就更加肆无忌惮了,而国家势必更加混乱,统治者也将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在老子所处的那个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昏庸无道,他们不但对人民施行苛政,而且视人民的生命如草芥,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伤害人民的性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命朝不保夕。在人民看来,生是痛苦的,死倒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所以他们也就不惧怕死亡了。对于不惧怕死的人来说,以死相威胁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老子才提出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质问。“以死惧之”的目的在于使人民惧于反抗。老子在这里说民众不畏惧死亡,实际是在告诫统治者不要用死亡来威吓人民,这其中夹杂了老子的愤懑情绪,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的仁爱和怜悯。
现实中,很多人操心过多,或者严苛于人,对人不放心,横加干涉,插手别人的事,甚至越俎代庖,岂不知,这不仅于事无补,好心没好报,而且会打乱原有的秩序,好心做成坏事。所以当戒之。
天道至明,司杀有常,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斗勺运移,以节度行之。人君欲代杀之,是犹拙夫代大匠斫木,劳而无功也。代天杀者,失纲纪,不得其纪纲,还受其殃也。
天之生民,必有以养之。而人不知天,不安命,横肆贪欲以养生。甚至不顾利害,而无忌惮以作恶,是乃不畏三威。天道昭昭,必将有以杀之矣。
民不畏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一般认为,此语出自《老子》第七十四章。 但问题也就来了。 《老子》或曰《道德经》“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