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上文品读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又在提醒人们“柔弱”的好处和“刚强”的弊端。
老子认为,逞强斗狠,无所顾忌,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谨小慎微,考虑再三,然后再做取舍,就能保全生命。自然的法则是柔弱不争,人就应取法于此。而刚强好斗是违反自然的。
任何人如果违背了天道,就会受到天道之处罚,所以叫“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唯有顺天,与天地合一,才能达到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状态。
继续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民不畏惧生死,为何还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奇:奇怪,诡异。执:捉拿,押解。
如果人民真的畏惧死亡,那对于那些作恶作乱的人,我们就可将他们杀掉,看谁还敢作恶呢?
常有司杀者杀。
司杀者:指专管杀人的人
应当由专门负责行刑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大匠:高级工匠。斫:砍、削。
代替行刑的人去杀人,就好比代替木匠去砍木头。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而那些代替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本章第一句,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铮铮格言。长期以来,对于镇压人民的专制蛮横,这句话是最响亮的抗议和诘问。
由于开头是“民不畏死”四字,传达出一种悲愤中的豪迈,鼓励人们继续舍身抗争。
但是,老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态比较平静。他暗带嘲讽地与集权者讨论:如果要让那些民众畏惧,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处决几个真正邪恶的罪犯。
但是,谁去处决呢?应该有专职人员吧,但你们老是叫人去代替,这就像代替木匠伐木,很可能砍伤了自己的手。
老子带有嘲讽意味地对当时严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情形,提出沉痛的抗议。
这是提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施暴政,乱杀人民。因为这不仅是违背天道的,而且民不畏死,以死相威胁并不能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