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七十四章 治国:“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杨静边 22年8月12日

小说《斯巴达克斯》讲述了古罗马的角斗士起义的事。斯巴达克斯号召角斗士们起来反抗罗马暴政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兄弟们,我们没什么可失去的,而得到的可能是一切!”

这句话警告统治者,你让别人一无所有,别人绝对鱼死网破的和你抗争到底。有一句话叫“蝼蚁尚且贪生”,老百姓为什么会不怕死呢?因为生不如死,因为活着比死了还难受,因为所有的生路都断了。

因此,老子写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就是,老百姓不怕死,你们少拿死来吓唬老百姓。老百姓的生活空间被压迫到非常狭窄,老百姓赖以存活的生计、产业被压迫到无以为继;这种情况下,谁还会怕死呢?他要是连死都不怕,他会干什么呢?

老子接着写道:“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这句话,回答了,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都怕死?

你不要盘剥,不要压榨,不要巧取豪夺,让老百姓过上体面、富足、幸福的生活。这时候万一有“为奇者”,就是指个别作奸犯科的人,那就依法把他抓起来杀了,这样一来,谁还敢作奸犯科呢?什么样的人才是作奸犯科的人呢?不是反对你的人哦,而是那种做下杀人害命、奸淫掳掠这样伤天害理勾当的人。老子认为,只有这样罪大恶极的人,才能杀,而且要依法来杀。

老子继续写道:“常有司杀者杀。”

意思是,只有“司杀者”,也就是管杀人的人,才能杀人。这里有人解释,“司”是“天”的意思,个人更倾向于执法之人。

老子最后写道:“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 “代司杀者杀”,就是代替执法之人来杀人,就好比是代替木工来抡斧头削木头,很少有不伤了自己的手的。意思很明白,违背天“道”,草菅人命、滥杀无辜,最终不会有好报应。

那么“贪生怕死”,到底好不好?对于治国而言,怕死,是好的。同理,“无欲无求”,到底好不好?对于管理来说,无欲无求,反而是坏事,有的时候,无欲无求的人,反而难以管理和合作。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