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初中的英语课上,老师曾经问过我们:你们更喜欢乡村还是城市呢?乡村——是我那时候的回答。老师说:我更喜欢城市,那是二十多岁的她的回答。而二十多岁的我也有了跟她一样的答案,因为后来认识的世界更大了,才发现原来自己成长的那个地方是这么的小,很简陋,相对于大城市而言甚至有种破败感。
我是喜欢广州的,我爱的人在这里,我现在的家在这里。
过去的十多年里,我慢慢变得不那么喜欢我的家乡了。我不喜欢那带有破败感的房屋,不喜欢满嘴粗言秽语的乡民,放到大城市来就是没素质没教养呗,对吧,简直有点为此感到羞耻。对家乡的感觉跟对父母的感觉是一样的,长大了的自己渐渐地居然有点看不上自己的父母了:没有经历信息爆炸的洗礼的他们完全不懂得如何甄别信息,愚;没有经历物质丰富的生活的他们学不懂何谓得体,粗。
是呀,那个曾经说自己喜欢乡村的我,不再喜欢乡村了。心想,那时候真是年少无知,没见过好的,才以为自己拥有的是最好的呢,傻。
30岁的我,是母亲。
孩子教会我很多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快乐不是比较出来的,快乐恰恰是因为有了比较的标准才变得那么难得。为什么小孩子天然地让人觉得可爱和容易亲近,除了一副无害的样子之后,更重要的事情应该就是他总让你感觉到被接纳。成人看世界是带着标准去看的,看到一个物品,脑海中出现的是价格、美丑;看到一个人也一样,看的是这人长相如何、身上的衣着是否得体、情商高不高、聪明不聪明。如果你的条件不如人,你总忍不住去比较,甚至开始责备:为什么你不能更好一些。但小孩子看世界没有这套标准,小孩子看到一个物品,他看到的就是物品本身,他会用尽所有能想到的方式,去认识它。在他面前,你不需要用美貌或者聪明才智去取悦他,陪伴和爱就够了。所以,非常幸运,这是只要我们想做就能做到的事情。没错,就这么简单,你就可以收获他的爱和笑颜。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假装自己很有趣或者学识有多渊博,即便显得笨拙,你也不会换来嘲笑——你被接纳了。
学会如何爱人,最好的方式是被爱;学会如何接纳,最好的方式是被接纳。被接纳了的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
从某一天开始,我看不见我的故乡了。因为我并没有在看,我只是在带着标准去审视我的故乡,我在评分。环境不合格,人的素质不合格……
而去掉标准后,我又看见了。我想起了和小伙伴一起等流星雨的夜晚,我想起了飞舞的萤火虫,我想起了清澈见底的小河,我想起了冬天里在寒风中摇摇晃晃发出呼呼声的竹林,我想起了学校的操场,还有洒满在上面的月光,还有旁边的七里香……
我不知道该拿什么标准去衡量这一切,因为确实没有合适的标准。我不能告诉你说,这些地方有多漂亮,但这一切在我想起来的时候,我觉得很温暖。
我终于又看到她了,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