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是铭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石柱上的著名箴言之一。据说“认识自己”也是苏格拉底认为世上最难的事,这事就成了哲学上的难题。
从哲学高度下来,日常中“认识自己”更多是心灵励志的口号,所以近几年的心灵励志类图书书名都会和这个相关,也会有“超越自己”“最好的自己”“遇见自己”之类的。
心理学上也研究“认识自己”,不过,说法有所不同,改叫“自我”“本我”“超我”了。听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下子就把一个人分出了三个层次。这同样又足以说明“认识自己”是困难的,我们总有自己不知道的一面。
精神科医生曾奇峰的书《你不知道的自己》就是从心理学层面以及一些真实案例来揭露人的内心深处的书。它的宣传语“看见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看起来有点落入励志图书的俗套,但这话是没错的,关键是看如何去看见你自己,看见自己的什么。
这本书不是严肃的心理专著,而是通俗易懂的心理分析与感悟小书。它没有过多涉及理论概念如自我、本我和超我之类的,而是以与自己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伴侣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从日常生活与案例切入来谈论。
其中关于孤独的阐述让我感受很深。
书中第一篇文章《孤独让人产生内心的冲突》是理论性与逻辑性比较强的,篇幅也较长,值得细细品味。
作者对孤独进行分类,分为两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主动的孤独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有益的。它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让人摆脱关系的限定,这样有利于“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二是摆脱关系后,可以审视关系,使得更好地进行交流;三是可以真核内心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成熟。
对了,作者没对“主动的孤独”下定义,看那些好处的意思,主动的孤独似乎是人主动一个人,远离关系。那一个主动宅在家里的人是否是选择了孤独呢?宅文化的兴起摆脱了关系,可是否有利交流呢?
被动的孤独则是不好的,不利于人心理发展的。文中作者对造成被动孤独的原因进行细分,也是两种,一种是外界强加的,如同《鲁滨逊漂流记》的鲁滨逊被困于孤岛,再如被人关进小黑屋里;一种是内在问题,如有社交障碍的人,不善表达的人。
我觉得作者的分类还不够细,外界强加还应再加一类人为孤立,尤其是校园内就经常会这样子。
文中所提到青春期所感到的难以遏制的孤独感要如何归类呢?这种孤独感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生理与心理发育到一定程度,独立的愿望就越强烈,越想摆脱与父母的关系,也是这样就有所谓的叛逆;另一方面经济不独立,不完全社会化,又是他的困境。
想逃逃不掉的孤独算什么样的孤独呢?有主动孤独的愿望,却面对着被动孤独的束缚。还好,这种孤独不会存在太久。“随着成长的推进,这种孤独感会慢慢地变弱,或者被其他原因引起的孤独感代替。”
当过了青春期,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呢?“一种是很自傲的,另一种是很自卑的。”他们都是过度关注自己、不善与人交流的人。
自傲的人因为过度关注自己,认为每个人都不如自己,以一副“鹤立鸡群”的态度交际,哪能得到什么回应;自卑的人则是另一种关注自己,看到是自己不足,害怕被人看到,犹如“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别人看不到,自然孤独了。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孤独可能是我们与人交际是态度不当造成的。交际是向外的,我们若只关注自己,那就是自己在制造交际的墙,也是把自己陷入孤独。
当我们陷入被动孤独时,我们需要注意察觉自我,然后进行自我修复,让自己打破这样的困境。当我们进入主动孤独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察觉自我,然后发现内心波动,试图进入内心和谐的境界。
古人云,君子慎独。简单从字面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会相当谨慎。这不是迂腐,而是内心有所约束,要使得行为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作者认为这也是有心理学意义的。所谓慎独,就是不让内心的冲突产生。
“恰当的、健康的孤独,常常会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有时会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