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幼儿园血铅异常事件:食品安全防线何以失守?
2025年7月,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发生部分幼儿血铅异常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7月8日,天水市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确认该事件系幼儿园违规使用含铅颜料加工食品所致。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校园食品安全的严重漏洞,更折射出监管体系的多重失效。
事件核心问题剖析
食品安全管理形同虚设
调查显示,涉事幼儿园后厨人员竟使用彩绘颜料(明确标注“不可食用”)稀释后加工食品,导致早餐“三色红枣发糕”和晚餐“玉米卷肠包”铅含量分别超标2100倍和2680倍。如此离谱的操作,反映出该园食品安全管理完全失控,从业人员基本常识匮乏。
监管机制层层失守
采购环节:颜料通过网络平台购买,未经过任何食品安全审核。
日常检查:作为公办幼儿园,理应接受定期检查,但违规行为长期未被发现。
应急处置:家长报案后,相关部门虽迅速介入,但问题食品已持续供应,说明日常抽检未能覆盖高风险环节。
健康监测滞后
此次事件中,幼儿血铅异常比例高达93%(233/251),但问题直至家长主动送检才被发现。幼儿园未建立定期健康监测机制,导致污染暴露时间延长,危害加剧。
事件暴露的深层矛盾
民办教育机构逐利性与安全责任的冲突
涉事幼儿园虽为公办,但实际由私人投资运营。通报中提到“投资人李某芳”参与决策,表明部分公办幼儿园可能存在“公参民”乱象,导致管理松懈,甚至为压缩成本而忽视安全。
基层监管“重审批、轻管理”痼疾
该园2022年取得办学资格,但后续监管缺位。类似事件并非首次(如早年“毒奶粉”“镉大米”等),但基层仍未能形成有效预防机制,说明监管体系存在系统性漏洞。
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不力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明确规定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但涉事食品铅含量超千倍,却未被日常抽检发现,反映检测频次和覆盖范围不足。
关键改进方向
建立校园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
对违规使用非食用添加剂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涉事单位及责任人终身禁入教育行业。
推广“明厨亮灶+AI监测”,利用智能识别技术实时监控后厨操作。
强化基层监管能力
将食品安全纳入幼儿园年检核心指标,增加突击抽检频次。
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市场监管、教育、卫健等部门联合排查风险点。
完善儿童健康监测网络
将血铅等重金属检测纳入幼儿园入园体检和年度健康检查项目。
设立区域性儿童健康数据库,对异常指标自动预警。
结语
此次事件绝非偶然,而是监管松懈、责任缺失、利益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若不能从根本上堵住漏洞,类似悲剧仍会重演。食品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儿童健康防线,必须做到“零容忍”。唯有强化制度执行、压实各方责任,才能真正筑牢校园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