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伤痛,像手上迟迟未愈合的伤口。你用绷带层层包覆,想伪装、防护。但当有人怀着爱,牵起你的手,你却大喊:你弄疼我了
控制者:
典型的“控制者“”很有主见,他对自己所相信的事信誓旦旦,并期待别人附和他的信念。他对自己的观点斩钉截铁,并会想尽办法说服别人相信。
“控制者”很需要展现出自己很有力量的样子,尤其需要显得很勇敢,他们对自己要求甚高,希望在别人面前大展身手。因此,各种形式的懦弱,亦即缺乏勇气,在他们眼中都是一种背叛。
“控制者”倾向于活在未来,亦即他们不论什么都想事先规划好。他工作时可能忙着规划未来的假期,而度假时又忙着规划接下来工作上的事,他常常想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以及一切是否如预期,而不是好好享受此刻。......
当我看到《五种伤,五种假面》中对控制者的上述描述时,我心想:好吧,这写的就是我,一个典型的控制者人格。
伤痛和假面:
《五种伤,五种假面》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作者按照个体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心理伤痛,并从这种伤痛中发展出来的人格面具亦即假面,把人格分为:逃避者、依赖者、自虐者、控制者和顽固者五种类型。并详细的描述了触发每一种假面的心理内驱力,和其所对应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这对我们全面的认识自我给了极大的帮助。
所谓伤痛是指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在互动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五种心理的伤害。所谓假面,是指个体年幼的心灵无法处理这种伤害,因此发展出来的用于掩盖伤痛、让自己不要去体验那种痛苦的行为模式亦即人格或假面。
一旦个体用假面去掩盖伤痛,曾经的伤痛就会被压抑进潜意识中,并不知觉。当成年后的我们再次经历童年受伤时的情景时,那种被压抑的痛苦就会重复呈现,于是使我们对互动的人或情景产生强烈的愤怒、恐惧,内疚等等情绪。这种情绪对我们的生活造成诸多困扰,使我们一次一次的经历相同的破坏性行为模式而不自知。
内在伤痛,像手上迟迟未愈合的伤口。你用绷带层层包覆,想伪装、防护。但当有人怀着爱,牵起你的手,你却大喊:你弄疼我了。
内在伤痛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一般认为,内在伤痛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由父母行为而引起的一种受伤的感受。这种感受的确因父母的行为而起,但是,是不是要感觉到受伤,却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父母的行为并不是心理伤害的内在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父母相同的行为,有些孩子会感受到受伤,而有些孩子并不会有类似的感受。
那么如何归因造成心理伤痛的根源呢?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子女与父母结下很深怨恨的情况,这种情景在美国大片中也经常见到。新的灵性观点认为,灵魂在出生前就计划好要经历某种伤痛,以此让自己经历这样的伤痛并得到成长,所以才会选择会给他造成这样伤痛的父母(《五种伤,五种假面》,《从未知中解脱》)。而且一般来讲,拥有某种伤痛的人,其父母之一也同样拥有相同的伤痛。一旦我们了解到这一点,内心就会生出无限的慈悲,对自己也对别人。就会了解到没有坏的人,只有心理受伤的人。
潜意识中伤痛记忆的清除:
清除潜意识中这种伤痛的记忆却非常重要,因为压抑的伤痛仍然会常常浮现出来,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与世界的互动造成困扰。多数心理学书籍或者心理医生,教导个体去回忆最初的创伤,以便能够清除。实际上,个体的伤痛有深有浅,而且多数拥有不止一种伤痛,所以要找到那个最初的影响事件并不容易。所以《零极限》教会我们,清理潜意识中的记忆,并不需要知道那是怎样的记忆,只需要当情绪升起是,请求潜意识帮忙清除引起这个情绪的记忆即可。
了解我们的假面也可以帮助我们清除潜意识中的记忆。因为,当我们带上假面,就隐藏了真实的自我而不自知。以为那个表现的假面就是我们自己,而实际上,真实的自我藏在我们坚强的假面之后。所以,发现我们的假面才能明白,生活中有多少的行为和念头是无意识产生的。就像文章开头,当我看到对“控制者”假面描述之后,开始时想要否认,接着会发现:对,那的确就是我。才知道自己居然具有如此让人讨厌的行为模式,和自己的控制性格对家人和朋友造成的无尽困扰,同时也对他们长久以来对我的包容和爱护产生出深深的感激。
觉知是改变的第一步。潜意识中的记忆并不那么容易被我们发现,用心的关注头脑中的每个念头,也就是说,仅仅只是观察,就能开启转变的第一大步。当我们发现我们的负面信念,就用一个正面思考去代替它,就能慢慢展露那个纯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