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曾国藩传》第1章
一、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1、勤奋用功——收获基础扎实
2、写东西不应拘谨、不应过于重视局部打磨,要有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
3、写文章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
具体做法:
先在脑中构思好整体脉络,然后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
二、知识点摘录:
1)
1、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2、笨拙的人从小接收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击打能力特别强。
3、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2)
1、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2、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进。君子成功也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三、个人感悟
很多人看了第一章后感慨,原来曾国藩真的这么笨!
可我却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我觉得曾国藩之所以会如此“笨拙”,百分之八十是因为其父的启蒙方式有问题。
就像我十九岁的时候曾经遇见过一位年纪三十好几的男士,他说他这辈子最讨厌吃的就是板栗。我开始不明所以,直到有一次看见他剥板栗的方式才恍然大悟。
他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小孩,从小父亲便很少管教他,以至于很多事情都是靠他自己琢磨。所以,剥板栗也不例外。
那么他是怎么剥的呢?
首先他选择用指甲从屁股那个位置,就是板栗身上最硬的那一块儿,使劲掰,发现掰不动后又选择牙齿咬。那一次我看见他这么剥板栗,惊得我目瞪口呆。
看他手舞足蹈的样子,我忍不住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其实可以从板栗的尖尖处下手。
一开始他还特别不相信我的话,他觉得自己都剥了30年的板栗了,有什么是自己不懂的?为什么现在要听一个黄毛丫头的话?他这样的模样一直等到我亲自用自己的方式演示给他看,他才惊讶无比,他说30年来从来没有人教过他板栗可以这样剥。
你看,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剥板栗方式,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大人用正确的方式教,所以才延误30年。
再回到曾国藩身上,他父亲因为教育方式有偏颇,所以才导致本身应属于普通人的曾国藩变成了一名笨拙之人。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都是小孩子,但是身处经商环境下的小孩会精于计算,身处诗书环境熏陶下的孩子可以出口成长,而身处坑蒙拐骗环境下的孩子善于利用人心。
因此,在小孩子还不能分辨善恶,不能自己做独立思考时,他的成长环境和成长中遇见的启蒙老师会显得极为重要。
并不是所有的错都是小孩自己的,有时候可以低头问问自己,如果选择用这种方式做,那这样的举动是不是真的合格呢?